騰訊選文》一個正派的社會,不會強迫別人做聖人

2016-06-12 06:50

? 人氣

道德上的沉默,是否意味著就是令人深惡痛絕的犬儒主義?

對政治冷漠,對不義保持沉默,似乎都可以掃入犬儒主義的垃圾堆,那似乎是一批「永遠叫不醒的裝睡之人」。然而,被歸入犬儒的知識份子,據我的觀察,有真偽犬儒之分。「真犬儒」是一批價值虛無主義或道德虛無主義者,在他們內心深處,拒絕一切道德的善惡和價值的是非,一切皆是虛無,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唯一真實的;為了一己之私利,怎麼幹都行;不要與哥討論正義、良知,神馬都是浮雲!如此「沒頭腦」的犬儒主義者,都是一些精緻的或粗鄙的利己主義者。平時奉行低調的、沉默的生存策略,一旦環境險惡,為了自保,不惜隨波逐流,應聲附和,甚至參與作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混跡在犬儒大軍中的,還有一批「裝睡的」清醒者,是為「假犬儒」。他們內心有自己的良知,有明確清晰的是非善惡,只是緣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不敢也無法站出來說話,只能成為迫不得已的沉默者。於是「外圓內方」成為他們的生存策略,場面上說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甚至鄙視的套話,重壓之下也偶爾做個把違心之事,晚上回到家更深夜靜之時,尚存的良知會出來折磨,讓自己痛苦一會兒,需要找一兩好友借酒消愁,或者找機會彌補自己良心的虧欠,偷偷給受害者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的「假犬儒」,在中國知識份子之中相當普遍,公平地說,可能還是「犬儒」中的大多數。

陳寅恪被認為是中國知識份子中「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人格精神典範。然而,從表面觀之,似乎他也不外乎一位「犬儒」。經歷了三朝風雨,從來沒有公開站出來抗議社會不義,唯一的例外,是二十年代末在清華園守護學術自由。陳寅恪所體現的道德,不屬於康得所說的「有勇氣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而是「理性與勇氣的私下表達」。表面來看政治上的確「犬儒」,但在專業領域與日常生活有自己的風骨,守得住道德底線;不屑「有所為」,但必定「有所不為」——其實,錢鍾書何嘗不是如此?

陳寅恪
陳寅恪

討論到這裡,就涉及一個基本的問題:知識份子究竟如何刷自己的存在感?知識份子首先是知識的存在?還是道德的存在?

不同的知識份子,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自我理解。在上個世紀之交,曾經有三位德高望重的學界大儒季羨林、王元化和李慎之,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路向的精神象徵。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為學術而學術、為求知而求知,成為博學鴻儒的為學楷模。王元化和李慎之同為啟蒙領袖,民間有「南王北李」之稱,但啟蒙方式頗有異趣。王元化深感八十年代學風浮躁,只問主義,不屑問題,故到九十年代提出「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繼承的是「五四」理性主義傳統。他如同清代的戴震,義理考據並重,賦予「尊德性」以「道問學」的基礎,化啟蒙理想為深厚的學理。李慎之繼承的是「五四」狂飆傳統,深感九十年代士林人格委靡,失去批判激情。為了鼓舞士氣,指點方向,他以一己之道德實踐,試圖身體力行,殺出一條通向理想世界的血路。元化潛思,慎之熱忱,道相同而路相異。這不僅是兩位啟蒙大師的分野,也是追隨其後的啟蒙知識份子們不同的努力方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