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當務實人民幣工作者又「被台獨」

2019-04-11 06:10

? 人氣

「我為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彷彿是個通關密語。只要講了這句通關密語,「錢」進大陸的門也為之打開。台灣人早在這10年內,從過往對HTC的怒火正熾,轉變到如今的習以為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凌友詩、歐陽娜娜的「中國台灣人」雖然是輿論起點,卻絕非論戰重點——因為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經濟利益下,誰都會朝著市場大、回報多、利潤大的大陸彎過去。胳膊向利彎,常有的事。這種「務實」理解,反而成為「新常態」。

務實人民幣工作者的崛起

其實,台灣雖看似孤絕,但和對岸的關係總有千絲萬縷,數不盡的連結。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報告顯示,2017年台灣人赴海外工作人數計736,000人,超過半數(55%)以上的台灣人選擇赴大陸工作(405,000人),東南亞占14.8%(109,000人),美國占13.7%(101,000人)。而據大陸國台辦統計指出,2017年台灣人赴中國大陸人次達到5,872,723人次,2018年更首次突破6,000,000人次,其中「首訪族」達到了400,000人,均創下歷史新高。

對台灣來說,中國大陸不只是蔡英文對抗的「邪惡大陸」,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生意的「協作夥伴」、跨國企業的「公司同事」、推展業務的「廣大市場」、下一份工作的「發展地」、甚至連「旅行」都免不了到北京、上海遊上一程,若不喜歡大城市的俗氣,那麼流浪到西藏也挺浪漫的。

數以萬計的台灣人前仆後繼地到曾經被視為「沒有太陽的地方」的中國大陸「淘金」,比務實台獨工作者更務實地賺生活費、賺成家錢、賺老婆本。那些因為激怒大陸而興奮的網友,除了台灣人身份外,也可能是會計事務所審計、公司法務、台灣接單大陸出貨的業務,這些工作就算不在大陸,也有很多客戶在大陸。太陽花運動期間,「早上反服貿、晚上逛淘寶」現象,多少說明了兩岸民間互動的真實狀態。與大陸協作,在地緣政治之下,已成為台灣人必須直面的宿命。為了穩定合作,台灣人早就習慣「政治0分、經濟100分」的操作手法,只要在交往時避免敏感話題就可執行業務,要是情況不對,就祭出「我是中國人」以解眼前之危,也無可厚非。

另一種視角看務實者

這麼說起來,這些務實人民幣工作者就是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為五斗米折腰,連台灣都可以賣掉的人嗎?這種說法太過責難了,只是為他們硬戴上道德緊箍咒罷了。

其實回到問題核心,台灣人沒有被綁住,世界各地哪裏都可以去。不只大陸,英國、美國、日本都有人前往,但為什麼在中國大陸工作的人佔最多?甚至還超過半數?為什麼上面提到的「新常態」只發生在兩岸,而非台灣與其他地區?或許不能只看到大陸的經濟規模,也該把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的威力考量進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