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系列專題(一):促請召開第三次全國藥品政策會議

2022-10-25 16:27

? 人氣

2008 & 2015分別召開過全國藥品政策會議,若以七年一次的頻率來看,今年應該要召開第三次全國藥品政策會議。(資料照,焦家卉攝)

2008 & 2015分別召開過全國藥品政策會議,若以七年一次的頻率來看,今年應該要召開第三次全國藥品政策會議。(資料照,焦家卉攝)

健保藥品政策亂象頻傳,健保永續遭各界質疑。日前交通陽明大學康照洲院長呼籲政府應重啟第三次全國藥品政策會議,前瞻性討論藥品政策的改革,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專家也紛紛提出建請全國藥政會議納入討論的改革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

一、健保決策提高透明度,減少病友面對的不確定性

近年政府全力動員防疫,我們能理解政府的辛勞,然而協會在今年下半年陸續收到越來越多病友陳情,表示原本在去年五月已決議的擴增給付項目如生物製劑不下車條款,卻在今年遭健保署駁回申請的比例較去年提高許多,我們才驚覺原本被認為應具備公信力的健保審議決策,實際上卻充滿如此之多的不確定性。即便已經核定給付的項目範圍,都可能因政府的決策而轉彎。

「倘若病友符合用藥的給付規定,請健保能通過審查」,這是我們最卑微的請求。畢竟這是在有法定效力的共同擬定會議上通過的決議。然而,當健保決策違背當初擴大給付條款精神的事件一再發生,不禁讓病友團體感到憂心。或許根本原因,在於有些健保決策作為並不是公開透明,缺乏讓全民、專家學者、病友團體一同去討論出共識的機會。

二、醫療科技評估(HTA)納入病友價值

目前健保藥品政策在評估價錢與價值兩者間處於失衡狀態,天平似乎只朝向價格一端傾斜。以醫療科技評估為例,不僅評估標準處於灰色地帶,加上一份評估報告短短42天就得產出,因此大多從如澳洲PBAC、英國NICE以及加拿大CADTH等國外的文獻資料進行彙整,然而,許多文獻資料與病友面對的實際用藥狀況是有差異的,這可能還涉及人種和各國醫療政策等在地因素,然而目前的醫療科技評估卻沒有全面地讓病友表達真實情況的機會與管道。

倘若醫療科技評估的宏觀性和病友真實世界的證據不足,就可能影響報告品質,這也將連動影響閱讀報告的所有共同擬定會議代表。以乾癬病友為例,2014年世界衛生大會已將乾癬列入嚴重非傳染性疾病,足以引起疼痛、變形及失能,且目前無治癒方法的慢性疾病。但乾癬病友沒有重大傷病或身心障礙等社會防護網的保障,若沒有合適的治療,完全難以融入社會;反之若給予適當的治療,幾乎很多人就可以回歸正常生活,這是現今醫療科技評估報告中很少提及的層次。政府應該評估投入更多的專業人力及資源來協助醫療科技評估。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

一、啟動跨部會討論,健全商保與健保協作機制

2021年到2022年下旬,年度即將結束,正在討論中的22個新藥品項卻只有4個藥品進到共擬會議並決議生效。目前照顧癌症病友的機制明顯遇到瓶頸。

目前癌症家庭額外自費到百萬以上的有大約兩成,多半是使用自己的醫療保險或平常的儲蓄,這對社會跟家庭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商業保險可視為民眾健康的第二管道保險機制。

未來應建構商業保險有可能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每年調整保費,並朝向「健保補位險」的概念發展。倘若個人對自我的照護相較用心,例如更注重個人的飲食習慣或者正確規劃日常運動內容,保險公司就可以評估調降個人保費;抑或隨著年齡增加,疾病風險逐步上升,保險公司也可以反相提升保費。這樣的「商保補位險」,涉及跨部會協調與決策,並非單純健保署或者衛福部就能處理的問題,金管會等其他部會不能置身事外。

二、落實健保20%部分負擔,同時設定年度自費上限

在新醫療科技無法完全納入健保的情況下,必須重新思考自費給付的界線。以澳洲為例,澳洲健保並未納入牙醫,連急診救護車的費用都是民眾自付。全部醫療服務都納保的後果,往往造成真正必要性的需求反而給付困難。

健保法規定可實施部分負擔,設定值為百分之二十,應該重新思考落實部分負擔20%的規定,但排除如癌症等重大傷病患者,或者增加年度自費上限制,避免負擔金額過高。此外,部分負擔樽節後的費用應確保納入新藥給付預算的擴充。另外也應該認真討論,由國家成立癌症藥品基金來補位健保。

三、藥品退場應善用真實世界數據 建立再評估機制

現今的醫藥科技評估多視CP值與預算衝擊為首要重點,缺乏用藥療效的評估指標與調整機制。由於許多新藥往往在不同國家、種族的民眾上,產生的反應有所落差,已給付藥品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現新的臨床實證。有些藥物在其他國家有很好的效果,但在台灣民眾實際運用後,效果不如預期;同樣的,也有些藥物在國外不一定很有效,但在亞洲族群卻有很好的效果。透過建立真實世界數據再評估體系能訂定適用於本土的給付範圍,可針對療效良好的已給付用藥按適應症循序漸進擴增給付族群,亦能針對療效不如預期的已給付用藥設定退場機制,避免排擠新藥進入健保的空間。

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 盛寶嘉理事長:

一、新藥預算編列必須逐年成長,才符社會需求

對比近年新藥預算數字與執行率,我們相當憂心。去年新藥預算為24.62億元,今年預算卻只剩20.26億元,相較為負成長17.6%,這非常不符合新醫療科技的發明趨勢,也跟台灣民眾用藥的可近性相互背離。除了預算編列的不合理,執行率也值得檢討。今年藥費20.26億,截至6月為止,竟然只用了0.86億,但健保署卻一直以沒有預算為由,延緩或不給付創新藥品及放寬適應症。此舉不僅嚴重影響病友的健康權利,引起病友團體的高度重視,更與政府一直推動的生技產業發展背道而馳。台灣新藥及新適應症的給付困境,已經讓國際藥廠將台灣列為「非優先上市」的國家。沒有新藥,醫療人員沒有最好的武器來幫助病人,我們期待無論是為了病友的權益,健保的宗旨,或是產業發展,政府都應該逐年提高新藥的預算,並加速新藥及新適應症的健保給付。我們期待台灣的民眾能夠用到最新科技的藥品,才不會淪為世界的二等公民。

二、醫療科技再評估(HTR) 應尊重醫師處方權與民眾用藥權  不應淪為政府砍藥價的工具

HTR原本的設計為協助給付單位,評估藥品、醫材及醫療行為在真實世界的醫療價值,然而現在政府卻將HTR作為砍藥價的工具。在未與醫界、藥界及所有相關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完整溝通前,就貿然進行醫療科技再評估,讓藥品給付狀況缺乏可預估性,不僅沒有尊重醫師的處方權,更忽視病人用藥的穩定性,例如許多高齡患者已經習慣使用某類藥物,不宜貿然調整。

過去曾有相當典型的抗憂鬱指標藥物百憂解最終退出台灣事件,當時百憂解是唯一有青少年憂鬱症適應症的藥物,不堪台灣政策環境,原廠最終選擇退出台灣市場,因此也引發部分精神科界、醫界的反彈,可惜已後悔莫及。

更多相關文章:專家建言系列專題(二):促請召開第三次全國藥品政策會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