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斷交40年:那些歷史性瞬間中的恩怨情仇

2019-01-02 16:30

? 人氣

在這段時期,美國除了保持「一中政策」立場以及有限度的「對台售武」外,台灣不再是一張大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水扁曾經過境美國訪問拉丁美洲。(圖/BBC中文網)
陳水扁曾經過境美國訪問拉丁美洲。(圖/BBC中文網)

台灣在這一時期實現了首次政黨輪替,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雖然他在就職時表明「四不一沒有」,即「不會獨立、不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不推統獨公投」,但他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口號,獨派色彩濃厚,引發大陸反彈。2008年,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時,美國表明反對。

不過,時任陳水扁副手的呂秀蓮認為,美國雖然堅持一中政策,但不承認台灣主權屬於中國,很關鍵。

她說,「台灣用民主的演變,選出民進黨。而民進黨的黨綱拒絶接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1996年,台灣直選總統後,美國應該要尊重台灣最新的提議,我們自己有權利選出自己的總統,我們治理我們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憲法,土地,當然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2015年,馬英九與習近平會面,標誌兩岸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時刻。(圖/BBC中文網)
2015年,馬英九與習近平會面,標誌兩岸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時刻。(圖/BBC中文網)

中美台互相牽扯

台灣經過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再次執政。特朗普則在當選美國總統後迅速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打破美台數十年的外交慣例。

特朗普之後相繼簽署《台灣旅行法》及《國防授權法》,也被指觸碰北京紅線。《台灣旅行法》允許台美高官互訪;《國防授權法》則要求美國國防部加強與台灣的防務關係,支持台灣發展現代化的國防軍力,並幫助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建議美軍應適度參加台灣軍事演習,及加強對台售武。

一些分析認為,這是特朗普有意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中,制衡中國的一步,對台灣應對大陸壓力來說,有鼓舞作用。

張旭成舉例,「美國2017年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視為最大威脅,這是很大的戰略轉變。」而報告中也明確提到,應該提供台灣正當防衛需求,他說,「我相信這是強調和台灣的合作,台美關係會加強。」

美國對台售武多次引發北京不滿。(圖/BBC中文網)
美國對台售武多次引發北京不滿。(圖/BBC中文網)

不過,前外交官沈呂巡卻質疑,雖然美國近期通過多項有關台灣的法案,表面上「很光鮮亮麗」,卻未能促進台美在經貿上的合作,美台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至今仍然毫無進展,地域性協議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台灣均被排除在外。

沈呂巡認為,台美關係未來發展,大陸必然牽涉其中,「雖然我經常批評大陸,但大陸今天的發展,我們也要想辦法去與大陸把很多問題講開來。」

在超級大國與新興大國夾縫中的台灣,該如何求存?呂秀蓮向BBC中文說,「公投成為中立國」是選擇之一,不過她坦承,要和別國尋求正常化關係,「路途遙遠」。

中國大陸與民進黨政府關係不佳,現在大陸傾向繞過民進黨政府,在經濟、民間上影響台灣,同時削弱台灣的國際地位。

蔡英文政府主張「新南向政策」,企圖突破大陸在外交上邊緣化台灣的現況,但實質效果仍有待觀察。

台灣九合一選舉中,經濟民生停滯,被外界視為為民進黨大敗的因素之一,亦令國民黨更勇於表達與大陸深化經濟合作的倡議。像是甫上任的國民黨籍高雄市長韓國瑜,就希望直接與大陸城市進行經貿交流,在兩岸議題上挑戰蔡英文政府。

台美斷交、中美建交走過40個年頭,在中美關係面臨歷史性挑戰的局面下,台灣面臨複雜國際形勢,同時也迎來重新定位的契機。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BBC中文網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