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斷交40年:那些歷史性瞬間中的恩怨情仇

2019-01-02 16:30

? 人氣

1970年代前,台灣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許多台灣官員都在美國留學,也強化了他們對民主制度的響往與追求,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也寫明,「維護及促進所有台灣人民的人權是美國的目標」,美麗島事件後,美國國會議員時常對台灣的自由、人權問題提出關切,當時黨外人士眼中,是精神上重要的支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呂秀蓮說,以前國際根本不在乎台灣。美麗島事件後,爭取人權,關心人權的民主國家紛紛聲援台灣,也增加台灣的能見度。「可說是相當程度鞏固台灣的民主,有犧牲就有代價。」

美國挺台人士抗議中國以飛彈對準台灣。(圖/BBC中文網)
抗議中國以飛彈對準台灣。(圖/BBC中文網)

1980年代,台灣發生「江南案」時,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威脅停止對台售武,並要求國民黨推動政治民主化。

迫於外交壓力以及內部民主聲浪,蔣經國1987年宣佈解嚴,也促成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

呂秀蓮認為,總統直選是令台灣主權走向獨立、受到國際認可的重要章節,「美國對台政策,1996年以後,應該要尊重台灣最新的提議,我們自己有權利選出自己的總統,我們治理我們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憲法、土地,當然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灣奉行民主制度的影響之一是,兩岸關係逐漸由國共的歷史矛盾,轉變成兩種體制的對抗。

台海危機後

1989年北京天安門事件後,美國似乎對中國失去信任,重新檢視美台關係,並認定台灣具備區內戰略地位,於是加強支持台灣走向民主化,以此與北京抗衡。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名譽教授丁樹範曾對BBC中文分析,「天安門事件是美國重新審視華人民主政權正當性」的契機,在台灣走向民主化的同時,中國擔心美國會改變中美台關係,所以在總統直選時,中國有很大反應。

1995年,台灣時任總統李登輝破例獲得美國簽證,到母校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發表公開演說,翌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北京強烈不滿,以武力恫嚇,引發一場「台海危機」,美軍更一度派航空母艦協防台灣。

李登輝破例獲簽證訪問美國時,北京強烈不滿。(圖/BBC中文網)
李登輝破例獲簽證訪問美國時,北京強烈不滿。(圖/BBC中文網)

事件觸發美台加快軍事交流,不僅美國派軍事高層赴台,台灣軍校畢業生到美軍校就讀,美國對台售武也創下兩方斷交以來的高峰。

另一方面, 中美兩國關係則波折不斷,1999年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觸發中國民眾反美浪潮,破壞美國使領館及焚毀美國快餐店,美軍稱該事件為誤炸,但中國指北約是蓄意行為;兩年後,2001年中美軍機在中國海南島專屬經濟區上空相撞,中方飛行員王偉身亡,再次引發美中外交風波。

不過,隨著全球生產業鏈轉向中國,2001年中國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令其經濟迅速發展,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有所提升;相對地,美國2001年發生911事件後,便專注了中東局勢,在經貿、反恐、朝鮮伊朗核問題等國際議題,也需要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