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法式黑色幽默,還是法式種族主義?

2015-10-05 06:30

? 人氣

共和國的盲點 (白曉紅攝)

共和國的盲點 (白曉紅攝)

兩周前﹐法國的法西斯政黨「國家前線」(Front National)主席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被告煽動種族仇恨﹐面對一場官司﹐她毫不動容﹐仍堅持「穆斯林就像是納粹侵入一樣」。法西斯份子將少數族群稱作「納粹」﹐非常諷刺﹐而它也反應了法國種族主義的特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時﹐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又見報了。這回﹐它的漫畫主題是溺死海中的敘利亞小男孩艾蘭克地(Aylan Kurdi)。漫畫標題是「歡迎﹐移民﹐接近目標了」畫的是艾蘭克地的屍體和旁邊海岸上的麥當勞小丑下面一幅廣告寫着﹐「兒童買一送一。」

查理週刊引起爭議的漫畫。(截圖)
查理週刊引起爭議的漫畫。(截圖)

看着這粗糙且充滿敵意的諷刺漫畫﹐想像漫畫作者用意為何。有人為之辯解﹐強調表面看似的尖銳嘲諷是法國諷刺漫畫的特殊呈現方式。但它立即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挑釁。在尋求庇護者爭取權益甚至維持生命都困難的時候﹐《查理週刊》是以何種心態來呈現這樣的「幽默」作品?為求生存而失去生命的敘利亞人﹐他們的家人能如何理解這種「幽默」?

不禁想起八個月前的那個中午﹐《查理週刊》的十二名工作人員﹐包括五名記者﹐在恐怖襲擊行動中斃命。《查理週刊》自二零零六年以來長期拿穆斯林社區當譏諷對象﹐將伊斯蘭當作猥襲幽默的主題﹐以「開宗教的玩笑」之名﹐行種族主義之實﹐將穆斯林種族化。《查理週刊》並于歐洲各國的右翼媒體合作﹐扭曲穆斯林人民形像﹐打擊歐洲穆斯林社區。不論《查理週刊》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它早已成為歐洲反穆斯林和排外政治的表象。從這個大背景來看﹐八個月前對《查理週刊》的襲擊行動﹐其實是可預測的結果。

而當時全歐媒體製造了一場「感性」運動﹐反對恐怖主義襲擊的人們紛紛加入了「我是查理」(Je Sui Charlie)的行列﹐聲稱要「捍衛言論自由」。社群媒體﹐比如臉書﹐成了「我是查理」的召集站﹐好像大眾都認同《查理週刊》的出版使命﹐包括那些從未聽過《查理週刊》的人。言論自由似乎成了絕對真理﹐不需以社會責任制衡。《查理週刊》向來的種族主義漫畫﹐也就是那些多年針對穆斯林的﹐攻擊整個社區及其宗教的法式幽默﹐瞬間被標榜成為言論自由的象征。以言論自由為盾﹐粗劣的種族概念做為漫畫的內容架構﹐竟被當作「西方文明對抗野蠻」的精神代表。當然﹐「我是查理」的社群媒體造勢也致使襲擊事件後的《查理週刊》在兩天內售出五百萬份雜誌。

查理週刊。(白曉紅攝)
查理週刊。(白曉紅攝)

直至今日﹐「我是查理」的成員仍叫囂着捍衛雜誌社的「傷害權」(right to offend)。英國極右組織「英國護衛聯盟」的前領導人羅賓森(Tommy Robinson)得意地告訴我﹐他計劃在英國舉辦「漫畫穆罕默德」活動﹐「捍衛言論自由」。「傷害權」成了極右勢力的文字武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