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表面說沒事,背後卻瘋狂捅你刀」的人?心理師:先搞懂他們「情緒寄生」的心態

2018-12-03 11:36

? 人氣

【和情緒對話】

我怪罪你的力量有多大,

我心裡的脆弱就有多大。

你害怕我怪罪的力量有多強,

你心裡缺乏自信的程度就有多強。

我將我的不如意寄託在你身上,

如果你的心智夠堅強,

就會知道你可以離我離得遠遠的。

即便我會在你身邊刮起狂風暴雨,

你還是可以表現得雲淡風輕。

只有當你也在意我時,

你才會被我的情緒寄生。

念碩士班時,我曾經在補習班教書。我的位置原本屬於一位補教業名師,但由於某些因素,他換到對手補習班任教,學期之間的臨時更換,讓許多慕他名而來的學生抗議,要求退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也曾是補習班裡的一名學生,經理詢問我可否在此危機時刻幫忙救火。我年紀雖輕,「憨膽」卻不小,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立即投入撰寫講義內容,沒想到等我站上補習班講台當天,才發現自己撰寫的講義上印了一個補教藝名,而這個名字和前一位老師的化名,雖不同字,讀起來卻是同音。

當年我才將滿二十三歲,顯然是憨膽有餘、勇氣卻不足,感覺哪裡怪怪的,卻沒有跨出腳步去處理。老闆一句:「這名字又不是誰的專利?」我就默默接受了,從沒想過之後要花上十多年時間來收拾後果。

我怪罪你的力量有多大,我心裡的脆弱就有多大

我怪罪你的力量有多大,  我心裡的脆弱就有多大。(圖/取自pakutaso)
我怪罪你的力量有多大, 我心裡的脆弱就有多大。(圖/取自pakutaso)

補習班任教我很快上手,學生反應不錯,人數也越來越多。沒想到兩年後,碩士班畢業的我進入職場,巧與前一位名師相逢,成了工作上多有重疊的夥伴。更精確地說,我們原本分別站在兩座補習班山頭,老天卻大筆一揮,硬把我們圈進了同個空間裡。我很早就認識老師,卻不確定他是否記得當年的我,許多次想開口提起此事,出於對關係的在意,又不知怎麼開口。這樣一拖又過兩年,就在我要離開當時位置前,一次談話中,我終於主動說出自己擔任補教一事。

「噢,原來是你啊!」他竟然露出燦笑,「如果是你的話就沒關係,你就跟我妹妹一樣。」

我的心情就像從十萬英里的高空跳下,急速落地前,被老天的大手穩穩地托住,下到平地安放。當晚,我開心地外出慶祝,終於放下心中大石,卻忘了把手機帶出門。回家後檢視手機,擠爆的留言把我的心都聽沉了。先是補習班留言,說有人到教室現場鬧事,再來是早先才對我說「沒關係」的師長,留下哭泣怒罵的語音留言。隔天,我辭去補教教職。十多年來,我都在反省,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發生後,我在領域內變得很「紅」。

博士班畢業,我開始尋覓大學教職,到北部幾所學校應徵,認識的朋友常偷偷問我:「有沒有得罪我們系上的誰?」他們問的都是年紀大我一截,我早先就讀過他們的著作、讓我十分尊敬的師長,這些人我一個也沒見過,但他們彷彿都十分熟悉我,謠傳我是個背信忘義又可惡至極的人。

研究生剛成為我的助理時,十分懼怕我,我一直摸不著頭緒,直到快畢業他才告訴我,當年他要來我任教的學校就讀前,曾有一位老師好心地提醒他:小心,那裡有個很可怕的老師。「老師,可是我覺得你和我聽到的不一樣。」研究生這麼說,我由衷感謝他。

我也收過教育部來函,有人發信到教育部長信箱說,在網頁上查到我違法擔任某診所的顧問?邀請我上電視的節目製作人接到匿名投書說,你們怎麼可以找那種人上節目?素未謀面的心理機構人員告訴相關產業的廠商說:小心一點,不要找那個人合作了?我敬愛的長輩忍不住問我:是不是曾對那位老師拍過桌子、摔過門?學校教授困惑地打電話問我:有沒有把所得稅報在那位老師名下?

然後某天,我突然收到一封對方親筆寫來的信,信末指導我如何能與他和解的方法。這種感覺很像被高科技的無人機給鎖定目標,我們早已沒有聯絡,但你還是知道有人躲在生活暗處,緊盯著你,至死方休?

不見得所有過往,都值得在你心上停留

不見得所有過往,都值得在你心上停留。(圖/取自pakutaso)
不見得所有過往,都值得在你心上停留。(圖/取自pakutaso)

坦白說,這些經驗實在難熬,尤其當年我人微言輕,只有默默認命的分,個性因此更加內向自閉。日子過得越辛苦,我越往心理治療的專業裡頭鑽,越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不知不覺地,就這樣接受數百次分析治療。

某天我突然領悟:當我們覺得自己被人盯得很辛苦時,那個費盡力氣要盯著我們的人,是不是過得更辛苦呢?一個人不把生命焦點關注在自我發展上,卻要花時間緊抓住與他無關的瑣事,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與生活呢?當然,我也曾後悔當年,也曾想要和解。吃過幾次閉門羹後,才發現對方想要的或許是「拿著」,而不是「放下」,想要讓彼此情緒繼續共生糾葛。然而,這是我想要的嗎?我想要這樣被別人的情緒寄生嗎?

我沒有一定的答案。或許,不同時期的我們,面對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心情。然而我想起作家張曼娟說的:「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沒空陪你們窮攪和,說實在的,我連停下來讓你踩兩腳、捅兩刀的時間都沒有。」

我十分認同這個觀點。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情緒寄生時,如果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笑笑地掠過那些攻擊就好,也許別人只是藉此在處理自己生命的議題。

但如果這種情緒寄生已經超越你可以接受的範圍,為了你自己,請主動說出你想說的話,表達完之後,也請勇敢地把這些寄生情緒從你心裡剪掉,你的內在才會讓出空間,接受生命中新的美好。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不見得所有過往,都值得在你心上停留,也不見得所有的人,你都要獲得他們認同。


【寄生效應】

為自己的不如意尋找一個代罪羔羊,有了怪罪對象就不用面對自我的脆弱,和其他更貼近真實的感受。

當人與人湊在一起,便形成人際關係的「系統」。倘若系統裡頭的關係壓力升高時,系統中的某個人,便可能藉由發生問題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這個透過自身症狀來代替大家「發病」的對象,就是家庭治療師所稱的「代罪羔羊」。

這裡提到的「情緒寄生」現象,將系統理論中的「代罪羔羊」概念加以延伸,指的是當人際關係或個人內在發生壓力時,也會透過這種尋找「代罪羔羊」的方式,來傾瀉內心的負面情緒,以轉移某些難以承受的自我的關注力。在這種狀況下,理性通常難以發揮作用。

作者介紹|許皓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從2005年開始接觸精神分析理論,卻每年都對精神分析有不同的領悟。《情緒寄生》讓她回到一個心理學家「我」的視角,透過他人與自身的故事,更多的自我揭露,引導讀者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原標題:寄生效應──把我的情感張力,寄託於你)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