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得獎一樣精彩!五部與大獎擦身而過的金馬入圍電影,寫下最動人的台灣精神

2018-11-21 15:45

? 人氣

台灣的電影院中不乏優質國片,但總有幾部票房、口碑都極佳的金馬遺珠。(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台灣的電影院中不乏優質國片,但總有幾部票房、口碑都極佳的金馬遺珠。(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金馬盛會剛落幕,再次由中國拿下較多項的大獎,讓台灣電影的成績相形失色,此時總會有人不斷質疑台灣電影是不是不行了?面對好萊塢、中國電影動輒上億元的大型製作,玩技術也許比不過,但這些曾經入圍金馬獎最大獎最佳劇情片卻抱憾而歸的台灣電影,卻靠著拍出最地道的台灣人精神,讓我們找到屬於台灣人獨有的感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佛普拉斯》:「在現實面前,不見過得多采多姿,卻仍要堅韌而勇敢地面對。」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個性木訥寡言的菜埔過著黑白的人生,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老闆開大門,當那些有錢人對他指指點點後,下班去吃香喝辣,他卻只能窩在工廠與好朋友肚財看監視器當做消遣。

買不起智慧型手機,吃飯配電視、下班後在鄉間小路閒晃,這樣的生活換作是一般人來過,一定沒三天就嫌無聊。而在某天,他們倆卻莫名捲入一個政商勾結、情慾橫流、驚天動地的超完美謀殺計畫…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卻是喜劇」電影《大佛普拉斯》完美詮釋了這一句話,菜埔的故事就是個人間慘劇,但看在別人眼裡,盯著老闆的行車記錄器作為娛樂的生活,是顯得多麽荒謬可笑。這樣的故事並不令人驚心動魄,卻展現了真實存在於與我們同一塊的土地之中真實的人生,生長環境、社會中的資源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都使得這些底層的人物永遠不得翻身。

而對菜埔這樣的小人物而言,過著外人看起來頹廢的生活,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盡了全力、最勇敢面對生活的那一個。

《KANO》:「超越種族隔閡、超越個人英雄,追求團結的台灣精神。」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你知道怎麼種出又大又美的木瓜嗎?」嘉農這隻來自台灣球隊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除了王牌投手吳明捷的帶領,更有著督促大家成長、個性堅毅的嚴父或師長、一同努力一同歡笑的夥伴。

近藤教練和嘉農的隊友們,用最樸素的精神,雖然出身並不特別卻不自卑,一同為了相同的目標奮鬥。這隻出身平凡、來自台灣默默無名的球隊嘉農,最終勇闖甲子園,創造令人瞠目結舌的佳績......

《KANO》把台灣人最熱愛的棒球運動拍得熱血動人,完美發揮「友情、努力、勝利」這些元素,整部電影不僅有歡笑有淚水,更能夠喚醒屬於每個人心中印象最深刻的那場球賽,只要這些尚餘的熱血魂還沒有燒盡,就有復燃的一天。

《KANO》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只要我們還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一天,兼容多元文化、超越種族隔閡、超越個人英雄的團結,這些幾十年來我們所追求的精神,千萬不能遺忘!

《女朋友男朋友》:「面對世界的變化,得用最溫柔的方式反抗。」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女朋友。男朋友》透過兩男一女,歷經30年愛情和友情的糾葛,精采且淩厲地剖析了情感追逐與慾望角力這永恆的難題。

故事中的主角為愛犧牲、因愛痴狂,如同你我身邊的人們一樣;驀然回首時,已迷失、深陷情愛關係的泥沼之中,不能自己。《女朋友。男朋友》以讓人發顫的巧妙手法,喚起許多人早已深埋的記憶禁區,成就了這樣一個動人且深情的愛情故事…

《女朋友男朋友》說著這三個青年間,看似淒美的愛情故事,然而林美寶年少時的勇敢落髮到成家後的勇敢出走;陳忠良少年的迷惘到成年後組成這樣一個非一般卻幸福無比的家庭,他們都在用最溫柔的反抗,堅定地面對這個社會所留下來的難題。

《海角七號》:「愛與夢想都是人生至高的價值,卻也都受制於現實,達不到的夢想,就用愛來圓滿。」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阿嘉是一個失意的北漂青年,在樂隊奮鬥多年之後一事無成,無奈回到家鄉恆春,而起初他對繼父替他安排的郵差工作不以為意。直到某天無意間看見了「海角七號」的郵包,加上意外地遇見日本女公關友子,邀請他組團為日本歌手暖場,開啟了這段困難重重卻又隨性浪漫的南國之旅。

年邁卻堅持要彈貝斯的茂伯、原住民吉他手勞馬、並由汽車維修員水蛙擔任鼓手、還有小學學生來做鍵盤手,他們各自的生活原本八竿子打不上,而原本就玩樂團的主唱阿嘉,原本更是對他們不以為然,所幸有友子的居中協調,才讓最後的演出順利、博得了觀眾的歡呼,而在緩緩夕陽落下的舞台上,友子也接受了他的愛...

電影的主角,曾懷抱著搖滾夢的阿嘉,雖然最後並沒有成為搖滾巨星,但這部電影讓我們了解,關於追夢這件事,有時我們的環境並不允許,又或者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平凡無奇。而《海角七號》所說的,不僅是夢想的路,更是每個人對這個社會上,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都有善念,愛與包容也能讓生命發光。

《父後七日》:「悲傷太過於抽象,得要透過思念,才能真正感受到痛。」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圖/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悲傷如果是要用演的,那麼真正痛心疾首的感覺又怎麼可能完美演出?那天阿梅的爸爸過世,她卻欲哭無淚,不是因為她與父親感情不睦,更不是因為不孝,而是在父喪後的七天之間,她活像個機器人般,被迷信風俗而反反覆覆的儀式操控著。悲傷是什麼?她無暇回答...

然而失去至親的哀痛,絕對不只是哭天喊地的行為就可以具體形容的。生離死別理當是嚴肅而沈重的事,《父後七日》用黑色幽默來呈現台灣傳統葬禮儀式的繁文縟節,等到阿梅回歸正常生活、真正感受至親離去的那刻,心痛湧上、讓人搥胸頓足。

雖然過了頭的傳統葬禮會稍顯荒謬,但其核心在於展現出台灣人亟欲表現孝道的美德,寧可多做也不願丟了面子。在我們的生命之旅,離別是一個永遠不斷發生的課題,而對於已經逝去的人事物,思念是最美好卻最痛苦的一件事,他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夠讓他們暫時回到我們身邊,卻不斷提醒我們那些都已是過去式。

對比起好萊塢電影對英雄的執著,台灣電影則是把目光放在了小人物身上。這些五部電影的主角可能是你我、身邊的朋友、或者是社會上不被重視的一群人,而他們的故事卻絲毫不遜色,這些電影從歷史、從生命、從日常的故事,描繪出我們的家園,寫下對這塊土地的愛。

文/Lechenop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原標題:沒有得獎一樣精彩!五部與大獎擦身而過的金馬入圍電影,寫下最動人的台灣精神)

責任編輯/陳秉弘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