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錢不只是善行,更是投資!經濟學解析:捐給慈善機構的錢,最後會回到你的手上

2024-02-01 09:40

? 人氣

捐給慈善機構的錢,最後會回到你的手上。(圖/取自pixabay)

捐給慈善機構的錢,最後會回到你的手上。(圖/取自pixabay)

越來越多人將「捐款」視為一種花錢方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說到「捐款」,你會想到什麼?

在車站前等街頭,你一定曾經看過呼籲大家「請協助捐款」的人們。有時在便利商店的收銀台旁邊也會放置捐款箱。

最近,透過網路進行捐款活動的組織也越來越多。2020年,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社會狀況發生了劇烈改變,當時有些人收入中斷,也有一些醫療人員因口罩等物資短缺而煩惱不已,為了幫助這些人,啟動了許多捐款專案。

你的父母或是你自己,可能也曾參與過捐款活動。

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我之所以認為捐款「很棒」,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幫助有困難的人的行為。

捐款也是活化社會整體經濟的行為。更進一步地說,這種循環會回到自己身上,幫助你自己。

沒錯,你捐贈的錢,實際上會回到你的錢包裡。有時候,回到你手中的錢甚至會超過你捐贈的金額。

延伸閱讀:「跟幫派搶人」有多難?他們8年拉回無數觸法少年,直指台灣教育困境:資源在哪裡?

「捐款是將自己的錢給予某人的行為,所以錢只會減少吧?」

你可能會有這種感覺。那麼,讓我來介紹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吧。

日本有一個NPO法人組織「Good Neighbors Japan」,他們在2017年啟動了「Good米飯」的專案。

這是一個針對窮困單親家庭定期寄送食品的活動。將從個人、企業或學校等組織募集的資金和食品,送到無法完全支付食物費用的家庭,幫助保障這些家庭成員的健康。

我看了這個活動的報告影片,裡面有一個聲音如此介紹著:「以往買食材已經是我的極限了,但接受食物提供的幫助後,現在可以給孩子買遊戲機了。」此外,在網站上也刊登了一則評論:「我為女兒買了一件溫暖的外套。」

換言之,透過某個人向他人進行的捐贈,產生了新的「消費」行為,例如購買遊戲機或外套。

這種消費行為最終會成為製造遊戲機或外套的公司,以及銷售公司的員工薪水。這些員工領到薪水後,又會購買其他東西,這些錢又會成為其他人的薪水,使整個社會受益。

「捐款」就是這個循環的其中一個起點。是的,昨天你投入便利商店捐款箱內的十元,可能就是這個起點。然後,它又循環回來成為你父母的薪水,再以零用錢的形式回到你手中。

很有趣吧。金錢宛如骨牌效應一樣,接連不斷地影響著某人的生活。

NHK有一個節目叫做「Pitagora Switch」。節目播放著輕快的音樂,同時以微小的運動能量為開端,觸發各種機關按照順序啟動,最後揚起一面寫著「ピ(讀音為「Pi」)」的旗幟。每次看到這個場景,我就會興奮不已,心想:「這就和金錢的循環一樣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