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的蔬果,其實是化石燃料產品!專家走進溫室,讓你看見藏在農產品的天然氣

2023-12-13 09:40

? 人氣

在巨型溫室裡,地面鋪設有熱金屬管,保持攝氏二十度恆溫。離地幾公尺高處架著一長排又一長排、看不見盡頭的棚架,棚架上垂著番茄藤。番茄藤的根並不埋在土裡,而是埋在不斷用水與肥料溶液澆灌的「礦棉」(mineral wool)—玄武岩製成的細纖維裡。蜜蜂在四處嗡嗡飛舞,或許讓人感到意外,但這也說明一件事:關於授粉,我們還找不出能超越自然界的辦法。每一長排棚架底端掛著紙板箱,一群群蜜蜂就在箱裡進進出出。諾夫從棚架摘下一顆番茄遞給我。它鮮紅亮麗,就像你剛才在想像中品嚐的那顆番茄一樣:滿口香甜。那種化石燃料的香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個線索就來自溫室旁的浪板鐵皮屋。鐵皮屋裡有個公車大小的大鍋爐,這便是整體運作的核心:溫室地面那些金屬管的供熱源。

我們一般不會把農耕視為一種能源轉移形式,但歸根究底,農耕就是一種能源轉移。農民在田裡種植小麥、玉米或稻米,將太陽能轉化為可以吃的卡路里。牛或雞吃了農民種的米或玉米,攝取卡路里長了肉,我們吃了牛肉、雞肉,吃了卡路里。只需一步步回溯,你可以在你吃的東西與陽光之間找到一條直接聯繫。

現代農業的故事講得是比這要大得多的事情:我們用化石燃料取代了自然能源形式,這些溫室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天然氣加熱取代陽光帶來的溫暖。而這不過是開端而已。

作者介紹:埃德・康威

作家與廣播人。他是「天空新聞」(Sky News)的經濟與數據編輯,是《泰晤士報》(The Times)與《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專欄作者。康威寫過兩本廣受好評的暢銷書,曾憑藉新聞專業贏過無數獎項。他現住倫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供應鏈戰爭:砂、鹽、鐵、銅、鋰、石油的戰略價值》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