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BL文化是日本傳統!歷史專家:直到明治維新以後,社會才轉為恐同

2023-10-20 13:10

? 人氣

再加上,和少年相戀的成年男性們,為了確保繁衍子嗣,照理來說都會和女性結婚。少年並不是共度一生的永久伴侶。即使說到性關係,少年基本上也都是被動的一方。性愛由成年男性主導,少年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性關係,都是弱勢。基於這點,就和追求雙方當事人的主體性、關係的平等,同時還要和異性戀夫妻有同等伴侶關係的現今「男同性戀」,有明顯的差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明治以後,變成性別「倒錯」

雖然我們不能忘記剛才闡述的那些負面事實,但單就不會把男性之間的性愛關係當成「倒錯」或性別異常、病態,甚至歧視他們為「變態」這點來看,江戶以前的「男色」,在社會上確實較為自由。但明治以後,近代化的過程中,受到西方性別科學,以及視同性愛為一種罪過(例如會實際以法律制裁男同性戀)的價值觀影響,使得日本也將同性戀視為「變態」、性別「倒錯」,進而開始邊緣化。

三島由紀夫的代表作之一的《假面的告白》(1949年),就是以當事人的第一人稱,鉅細靡遺地描寫視同性戀為異常行為的近代日本。主角隱瞞自己的性慾望和戀愛感情,就這麼過活。

另一方面,明治以後的日本,在寄宿生活的男校中,也還留有「男色」文化。其反映在森鷗外(《性慾的生活》1909年)和福永武彥(《草之花》1954年)的文學作品中。

對LGBTQ的排斥

就像寄宿制男校,在只有男性存在的環境,或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環境,都有男性之間的戀愛萌芽。這絕非是日本特有的現象。眾所周知,在以男性為主的古希臘社會中,男同性戀和少年之間的愛都習以為常。近代西洋文學和電影當中,也有愛德華.摩根.福斯特撰寫的,以男校為舞臺的《莫利斯的情人》(Maurice/1971年),還有以寄宿制為舞臺,訴說學長與少年之間的戀愛的法國電影《寄宿學校——悲傷天使》(日文片名.1970年於日本公開/原名Les Amitiés particulière),這些都與在日本男校孕育而生的男同性戀很相似。

另外,日本「男色」認為男同性戀比異性戀更具藝術性、更有美感。這樣的概念,與描寫著名詩人阿蒂爾·蘭波與保羅·魏爾倫之間性事的電影《全蝕狂愛》(1996年/Total Eclipse)不謀而合。

將藝術至上主義、耽美主義與男同性戀融合,也是日本「男色」的特徵之一。但這樣的現象,同樣存在於西方社會。換言之,日本的「男色」絕非是遠東島國固有的特殊文化,而是超越時代、地區,存在於男性心中的一種普遍慾望。

只不過,在西方社會中,例如英國二十世紀半葉前,男性之間的性關係,會受到社會、法律嚴厲的制裁。如今在當事人努力抗議社會對男同性戀如此排斥之下,好不容易才消除或者減輕將同性戀當成異常性關係,同時也不再是用法律制裁來抑制的族群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