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還被媽媽要求門禁11點、和朋友聚餐不能超過200元!心理師曝這種家長教出的孩子難以獨立

2023-09-16 09:30

? 人氣

還有一些事明明讓他們感受不錯,但是他們的頭腦卻反覆告訴自己:「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不好,這是誘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外界根本沒有什麼「模子」。

好不好、對不對,這些判斷在你自己心裡,不在到處搜集的知識、觀念、他人的說法等外界的東西裡。一個結論如果沒有經過你自己的檢驗,就不一定是對的,不一定是適合你的。如果非要有一個「模子」,它也是在你的心裡,在你身體的感受裡。它不在別處,你才是這個「模子」的擁有者。

尋找「模子」,也是在尋找好的依戀關係

真正好的父母,都善於給孩子確定感。如果一個人在不停地尋找「模子」,也可以說是在尋找一個「好媽媽」。因為他認為找到一個「好媽媽」,自己就可以變成一個好的人。這也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不好的依戀關係,會嚴重剝奪人的自我認同,讓人無法信任自己。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把孩子跟父母的養育關係分為兩種:一種是父母以孩子為中心建構的關係,這樣成長的孩子能發展出真正的自我,他們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斷,威尼科特把這叫作「真自我」;另一種則是孩子圍繞父母的感受建構自我而形成的關係,這樣成長的孩子會以滿足父母的感受和需求為主,忽視或者犧牲自己的感受,無法建立真正的自我,這叫作「假自我」。

「假自我」很強的孩子,他們真正的感受得不到滿足,真實的自己得不到發展,總是在為滿足別人活著,或者要求自己必須符合某些條條框框。在用「假自我」建構自我的孩子中,最慘的莫過於那種用「否定」建構自我的孩子。在他們看來,無論怎麼做,父母都會否定他們。

這會讓孩子陷入巨大的自我衝突裡,被巨大的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感裹挾,陷入自我否定的自我傷害和自我折磨的漩渦裡無法自拔。沒有什麼比這更能毀壞一個人的人生。此時的「模子」,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他們巨大的生命力都用來尋找這根救命稻草,這種精神的寄託。

在被現實的各種否定打擊、毫無立錐之地的處境裡,他們就是靠著這個幻想活下來的:「我一定會變成一個好孩子,只要我找到那個『模子』。 」

如果你正處於這種不確定的狀態裡,並且想要脫離,可以先給自己一點時間,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嘗試去肯定、信任自己和這個世界,接納自己的判斷。慢慢來,不要著急。

小時候沒有得到的確定感,可以由你自己來創造,從肯定自己的感受開始。

作者介紹|李國翠

資深心理諮商師。七年學院心理學學習經歷,五年心理諮商從業經歷,諮商時長逾六千五百小時,主修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療。

中國「壹心理」平臺深受讀者認可與讚賞的專欄作者,為《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週刊》、《婚姻與家庭》等多家媒體撰稿。

已出版《給習慣逃避的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出版我不過被動的人生:沒有主見、害怕衝突、缺乏安全感……看見內心未被療癒的傷口,重新理解自己的需求,找回生活的熱情與動力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