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的香味從哪來?答案竟藏在河狸的私密處!不只經濟價值超高,還是阻止戰爭的大功臣

2023-09-02 10:39

? 人氣

河狸不只是可愛的動物,也是從古至今重要的外交象徵。 (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河狸不只是可愛的動物,也是從古至今重要的外交象徵。 (示意圖/取自unsplash)

13世紀初,基督教世界征服生活於今日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的異教徒,使其改信基督教,史稱「立窩尼亞十字軍入侵」(Livonian Crusade)。教宗依諾增爵三世接著宣告該地區是「聖母之地」。立窩尼亞的疆域在十字軍獲勝後被分給了各路人馬:天主教的各主教、丹麥人,以及立窩尼亞兄弟寶劍騎士團這支後來會成為條頓騎士團立窩尼亞分支的日耳曼軍事修會。在14世紀中期的一場起義後,丹麥人把他們在愛沙尼亞的殖民地賣給了條頓騎士團,而條頓騎士團又把此處轉讓給立窩尼亞分支。1419年,立窩尼亞成立議會,調停立窩尼亞騎士團與各個主教教區之間的矛盾。當時騎士團與這些教區愈來愈擔心俄羅斯擴張可能造成的威脅,因此組成了鬆散的天主教日耳曼國邦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勢力之間的抗衡

漢薩同盟是該區域的另一政治經濟要角,它是一個波羅的海周遭的市集城鎮所組成的日耳曼貿易與防衛聯盟。其中相當於今日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日瓦爾鎮,在丹麥統治時期通過了以《呂貝克法》(Lübeck Law)為基礎的市政自治憲章,靠著這樣的法源,他們擁有了自治鎮議會,並從優秀商人中選出議會代表。日瓦爾鎮的地理位置瀕臨愛沙尼亞北岸的芬蘭灣,社會結構則是由日耳曼的統治階層與愛沙尼亞的小農階級組成。

日瓦爾逐漸成為一個繁榮的港口,原因是它作為轉口樞紐,可以到達漢薩同盟中的各個俄羅斯市集城鎮,尤其是諾夫哥羅德。然而到了15世紀尾聲,漢薩同盟開始面對傳統領土型國家愈來愈大的野心、力量與壓力。

1481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Christian I)過世,由其子約翰王繼承王位。為了與當地的日耳曼國邦聯和漢薩同盟勢力抗衡,約翰想要恢復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這個聯合丹麥、挪威與瑞典王國且由單一共主領導的組織。約翰在1483年確定成為挪威國王,但瑞典的王權始終掌握在分離主義派的攝政者手裡,約翰掌權時實際統治瑞典的時間只有四年。

阻止戰爭的七隻河狸

約翰想要挫挫漢薩同盟的銳氣,因此鼓勵英格蘭和荷蘭貿易商與它競爭,透過與俄羅斯談判來削弱漢薩同盟的影響力,並堅持每年重審漢薩同盟的特殊待遇。就在一次年度審查期間,日爾瓦鎮議會在1489年8月敲定了要送給約翰的禮物,希望藉此拉攏這位丹麥國王。而他們選擇的是七隻河狸。

我們已經談過集新奇與稀有於一身的珍禽異獸,被當成外交禮物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過送給約翰國王的河狸讓陛下感到驚嘆的時刻,恐怕只有呈上去的那一刻。河狸作為一種外交禮物,重點並不在其本身的魅力,而在於這種動物實際上的用處,尤其河狸在丹麥已經絕跡長達五世紀,更加深了牠的吸引力。這也代表從收禮者的角度來看,河狸是一種物以稀為貴的存在。

在15世紀的歐洲,河狸因為是皮毛與肉類的來源而備受重視,且河狸肉的尾巴很奇妙地不受基督教的大齋期禁食肉類的規定所限。從這角度來看,當時河狸就跟鯨豚和鼠海豚等海洋哺乳類一樣被視為魚類。在大齋期可以吃的葷食還有兩種:一種是藤壺鵝(又稱白頰黑雁),因為人們相信牠們是在藤壺中被孵育出來的。另一種則是海鸚鵡(或許也被視為魚類),可惜味道據說不怎麼樣。河狸尾巴之所以不受齋期所限,似乎是因為它有著類似於魚類的鱗狀外觀,再加上有些地方的人相信河狸的尾巴永遠不會離開水面。日瓦爾鎮為了在1525年大齋期期間歡迎立窩尼亞騎士團長來訪,就曾把三條河狸尾巴當作宴會亮點。寥寥三條的數量間接表明了這是一道非常奢華的料理。

河狸尾的最大賣點,並不是可以在大齋期入菜這一。送給丹麥國王的那七隻河狸,就是在大齋期以外的1489年8月。事實上,河狸還代表另外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河狸香。河狸的陰部與肛門之間有所謂的河狸香囊,那裡會生成河狸香這種油質分泌物,具有讓皮毛防水與標註地盤的功能。因為據說有種香草的芳香,河狸香在今日都還是香水產業與食品製造業會使用的原料。當然,今日的人類已經不用為了河狸香而殺死河狸。替代方案是把河狸麻醉,然後像是擠奶一樣地擠河狸香囊。光是這樣,就已經麻煩到人們愈來愈懶得繼續大規模採集這種資源。但河狸香倒還有在瑞典的一種產品中露臉,那是一種名為BVR HJT的杜松子酒,意思是「河狸的吼叫聲」。

河狸香的價值

在中世紀歐洲,河狸香的價值在於它的藥效,而這樣的效果似乎是源自於其富含水楊酸這種阿斯匹靈的重要成分。十二世紀的本篤會女修院院長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也曾寫到河狸睪丸可以搭配溫酒飲用來解熱。她會誤認為河狸香的來源是睪丸,是受到自古以來的迷思影響:古代人以為連接在河狸香囊外的突起就是睪丸。

以這種誤解為核心,就發展出了河狸被獵捕的故事,而且這則故事的作者就是古希臘著名的奴隸兼寓言作家伊索。故事描述在遭到獵捕之際,河狸會很敏銳地察覺到獵人貪圖自己的哪裡,然後牠就會自宮求生,把啃下的蛋蛋朝獵人扔過去,獵人拿到珍貴的香囊就會放棄追殺。若是再被盯上,海狸就會用後腳站立,像個暴露狂一樣地讓獵人知道自己已經被閹割而放棄追殺。這則故事現在已經很少被收錄在坊間的伊索寓言裡,這點或許也不怎麼令人驚訝,畢竟它所搭配的插畫肯定會嚇壞小讀者。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回十二世紀,當時的幾本動物寓言裡都有這個故事撐場,包括十二世紀一本名為《亞伯丁動物寓言集》的附圖手抄本。這本書裡的河狸故事多了一層基督教的寓意:誰想要聽從上帝的話語,誰想要活出貞潔,誰就該拋棄他們的罪孽,並將之往惡魔的臉上丟去。只要這麼做,惡魔就會鳴金收兵,因為祂們看到人類身上已經沒有屬於祂們的東西。

12世紀《亞伯丁動物寓言集》裡的河狸。(圖/衛城出版提供)
12世紀《亞伯丁動物寓言集》裡的河狸。(圖/衛城出版提供)

這則廣為流傳的故事,有助於我們明白為何在十五世紀晚期,河狸會被當成一種適合的外交禮物送給基督教歐洲。故事中的河狸在面對惡魔時的貞潔與勇敢,讓這種動物成為了模範基督徒的象徵。如我們先前所見,外交禮物常被選來突顯送禮國的文化。河狸在中世紀的立窩尼亞仍舊相當常見,但在丹麥則已絕跡。然而紀錄顯示在送給約翰王的河狸當中,有三隻根本不是來自日瓦爾,而是購自呂貝克,但理由不明。或許有三隻河狸在沿波羅的海的航程中死去,所以他們得花錢買別的地方的河狸,也可能送禮方突然怕禮物太寒酸,所以臨時添購了三隻。每隻河狸的身價都與駿馬無異,顯示鎮議會想要令約翰王印象深刻的滿滿誠意。

河狸的外交象徵

河狸被當成外交禮物還有一個比較晚近的案例,發生在大西洋彼岸的北美。歐亞河狸因為其毛皮與香囊而被狩獵到幾近滅絕,當歐洲的供給開始短缺,新世界便成為新的貨源。到了十七世紀,河狸基本上已經是北美而不是歐洲的動物。河狸帽作為一項新興的時尚單品,得靠北美供貨。

1670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批准了一張皇家特許狀給「進入哈德遜灣貿易的殖民地總督暨英格蘭探險者公司」,讓萊茵河的魯珀特親王(Prince Rupert of the Rhine)和他的同事可以在匯流入哈德遜灣的所有河川流域中享有獨占貿易,範圍相當於現代加拿大的四成面積。由此應運而生的就是哈德遜灣公司,這間公司從設陷阱抓河狸起家,逐漸多元發展,最終成為今天我們知道的大型零售集團。

然而,1670年的那紙皇家特許狀是有附帶條件的,那就是未來一旦有英國君主踏上由特許狀所涵蓋的土地,也就是所謂「魯珀特的土地」,哈德遜灣公司就得繳納兩隻黑河狸和兩頭駝鹿作為地租。這對公司來講當然非常划算,因為這樣的地租他們總共也才付過四次。第一次是在1927年,由後來的愛德華八世代表他父王喬治五世接受了兩顆駝鹿頭標本跟兩張黑河狸毛皮。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繳租典禮辦在1970年,特別之處在於這回上繳的並非河狸毛皮,而是活生生的河狸。這場典禮辦在英國皇室前往加拿大訪問期間,也是慶祝公司成立三百年的活動之一。哈德遜灣公司在同一年轉籍成加拿大公司,並把總部從倫敦遷到了多倫多,也就不必再負擔付地租的義務。那些河狸被放在水缸中獻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據報導牠們在整場典禮中都不是很聽話。

作者介紹|保羅.布魯梅爾(Paul Brummell)

英國資深外交官,現任駐拉脫維亞大使。畢業於劍橋大學聖凱薩琳學院,1987年進入英國外交部至今。過去曾派駐羅馬尼亞、哈薩克、土庫曼與吉爾吉斯等國,並曾擔任英國在巴貝多與東加勒比國家組織的資深專員,也曾在英國外交部的軟實力與涉外事務司工作。

職業生涯中收過最奇怪的禮物,是擔任土庫曼大使時收到的一頭活山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衛城出版《送禮的藝術:從特洛伊木馬到動物園熊貓,50件外交禮物背後的世界史》(原標題:阻止戰爭的七隻河狸)

責任編輯/蔡惠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