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無法肯定自己,也害怕被別人否定?心理師用3個步驟,陪你走出自卑的惡性循環

2023-05-15 16:46

? 人氣

自卑感會帶來什麼? 喪失自信心、患得患失、以偏概全、憂鬱怯懦、性格孤僻,與人交往時往往被孤立。(示意圖/取自photoAC)

自卑感會帶來什麼? 喪失自信心、患得患失、以偏概全、憂鬱怯懦、性格孤僻,與人交往時往往被孤立。(示意圖/取自photoAC)

自卑感會帶來什麼?喪失自信心、患得患失、以偏概全、憂鬱怯懦、性格孤僻,與人交往時往往被孤……,似乎隨便一件小事,都能輕易地把你送入心靈困境之中,讓你備受苦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卑心理產生的情況比較複雜,從最本質上說,自卑源於最原始的攻擊性,這種攻擊性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一種生存的本能。攻擊性不僅呈現在行為層面,還呈現在心理層面,即喜歡跟人比較的心理。比較是渴望競爭的結果,而競爭本身即是擊敗他人的渴望,也就是對他人的攻擊渴望。

但自卑者通常會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因為他的假想敵通常總是非常完美或不可戰勝的,他無法戰勝這樣的對手,所以就把攻擊性朝向自己,體會到一種已經戰敗的感覺,自己瞧不起自己。所以,自卑者通常渴望勝利,瞧不起失敗者。如果一個人沒有攻擊性,就不會有比較,也不會感到自卑。瞧不起自己的人就會瞧不起他人,不會欣賞自己的人就不會欣賞別人。

為了搞清楚人們產生自卑背後的心理動機,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查理斯S.卡弗(Charles S. Carver) 和隆納.甘尼倫(Ronald J Ganellen) 在《變態心理學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人為什麼會陷入沮喪和自卑。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來證明可能導致一個人自卑的三種態度:第一種是試圖達到不可能的標準;第二種是在失敗的例子中對自己要求太苛刻;第三種是過度的以偏概全

這三種態度都是在一個人不斷失敗而自覺無用時,所表現出來的,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態度是「以偏概全」。很多經常感到自卑的人,實際上還是能夠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往往由於以偏概全,覺得自己毫無可取之處,因此斷送了享受成就的權利。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產生過自卑的想法―「別人做得比我好多了」、「我好像沒有辦法做對任何事」或「我不如別人」,諸如此類,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如果你仔細回憶過去做過的事,就會發現: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甚至有些地方還相當不錯,雖然有些事情確實沒有做好,但如果從宏觀層面來看,你做好的事遠遠多於做得不好的事,但你卻花了太多無謂的時間、精力去注意那些做得不好的事,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E是我朋友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在自修完國內大學的課程之後,考取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學成回國後,他在一所大學裡教書,也頗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都發表了幾篇很有影響力的論文。除此之外,他還成立了一間有名的設計工作室。他的一些平面設計和風格獨特的雕塑,備受業內人士好評。他的作品經常被人購去收藏及展出,他是個很優秀的科學研究人員和極富創作生命力的藝術家。

但他卻經常莫名陷入自卑沮喪的情緒中:「我有時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價值。」他的這種情緒也影響了工作室的業績和創作。在他最近的一次個人作品展上,我目睹他的作品好評如潮的情景,替他高興並為之驕傲。然而他卻告訴我,他覺得他的作品沒有比預想得好,他認為自己的創作走到了盡頭。我看見他這樣毫無理由地否定、貶低自我,恨不能來個當頭棒喝:「住口!你為什麼這麼盲目地自我貶低呢?難道你看不到自己的成果嗎?」

然而,我知道,這樣做對他來說是治標不治本的。他的癥結在於,害怕自己被人否定,害怕別人將他說得一無是處,害怕自己不符合別人的期望。這種心病使得他無法享受自己的成功。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感,他拼命在多個領域取得更多成績,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這種物質上的收穫和名聲上的彰顯,只是加深了他的空虛和畏懼。

他從自己的辛苦和全心全意的努力中,獲得了一些逃避自卑的快感,過後卻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沮喪。

亞倫.T.貝克博士曾經對感到自卑的人和很少感到自卑的人,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經過刻意安排,使得每一組的測試者都會有一半專案成功,一半專案失敗。實驗結束之後,研究者發現,沮喪自卑的測試者談論的是他們的失敗,而沒有沮喪自卑的人則討論他們的成功。應該這麼說:不論把事情做得多麼好,也不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如果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是無法讓所有人都不失望的,就永遠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滿足

自卑情緒並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可怕,說到底,自卑只是一種主觀上自我不良的感覺,它的背後隱藏的是消極的、不客觀的自我評價或信念,以及伴隨自卑感而發動的行為。但感覺不是事實,一個人自卑並不代表他真的不好,更不代表他會永遠自卑下去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to You) 中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在他看來,人生本來就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 就會產生自卑,但這並不是懦弱或異常的代名詞,實際上,這種情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後面的主要內驅力,它督促我們在成長中奮發圖強,克服自卑感,並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兩個人望穿,牢房的鐵窗。一個人望見星,一個人望見泥。」如果此刻的你正被自卑情緒所困擾,可以試試從調整認知開始,重新建立起與自己內心聯繫的通道。

首先,你可以嘗試著為自己設立一個不太高的期望值,不要讓那些永遠做不到的事葬送了信心。

其次,不要對自己太苛求。人不是神,既不會十全十美,也不是全知全能。

當你面對別人的失望或者來自自我的失望時,你可以笑著對那些失望的人說:

「我對你的失望很失望」,別人的聲音只是你生命的背景,不必在對自己的失望及他人對你的失望中,選擇自我退縮。否則,這種消極的情緒勢必會以自我否定的形式,讓你的心情變得沮喪。實際上,你不必對任何人的失望負責,更不必對這些源於過高期望的失望負責,你與自己同在,你為自己而活。

最後,不要以偏概全,看不見自己的缺點是可悲的,誇大自己的缺點則更可悲。

試著發現自己的優點並且好好經營,用好的感覺慢慢替代不好的感覺,將自己的關注從「怎麼消除自卑」,轉到「怎麼帶來自我價值感」上來,自卑感自然會愈來愈少。

作者介紹|陶思璇

應用心理學博士,陶花源升維健康生活館創始人/首席專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心理暨兩性情感專欄作家。

曾遊學英國、義大利、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瑞典、丹麥、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師從著名心理學家陳向一教授學習心理諮詢與治療,主攻家庭治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好的文化《你只是太在意了!:玻璃心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心理師教你學會欣賞不完美的自己》(原標題:孤獨終老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