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和台灣沒有深交卻大膽挺台?立陶宛人的勇敢,要從30年前為了自由上街擋坦克說起

2022-10-30 10:00

? 人氣

有個朋友當時正是年輕氣盛、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大學生,那時他也在街上,就站在槍桿子前。跟他同行的好朋友,當天不幸罹難。第一現場的衝擊,使得他從文學院轉讀政治與國際關係。雖然事情已過三十年,每每說起好友就在他眼前倒下,他仍會忍不住哽咽、紅了眼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幾天後,立陶宛為當天的罹難者舉行葬禮。儘管蘇聯的情報單位仍在現場監視、觀看,是哪些人參加了葬禮,在維爾紐斯主教座堂的彌撒中,再度湧入上萬名民眾,人海從教堂蔓延到蓋迪米納斯大道上。三十年後,當時在現場的丹麥記者羅斯(Flemming Rose)向《德國之聲》回憶:「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立陶宛是無法被征服的。」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經歷了一月十三日的「自由捍衛者日」。立陶宛的許多機構、家戶、在各國的駐外館處、以及各國駐立陶宛的大使館,都在黑暗中,點亮了盞盞大大小小的白色蠟燭,布置了勿忘我的藍色小花,並且用黃綠紅三色燈光映照外牆,紀念這一天與追悼罹難者。當時的歷史現場,國會大樓外牆打上了黃綠紅三色的燈光,廣場前升起了篝火,電視塔頂,也把平時的紅白燈光換上雷同燭火的橘黃燈光。

立陶宛的國家廣播電台,還製作當年事件的十三個歷史現場與故事,許多就是在蓋迪米納斯大道上。在寧靜的冬夜裡,讀著這些故事,對照立陶宛許多建築發散出來、溫暖又悲傷的燭光,映著白雪,特別令人百感交集。

DNA裡的勇氣當後盾,「小國」不當沒落的貴族

一九九〇年復國、重新獨立後的立陶宛,雖然人口與面積跟許多現代國家、或是幾百年前的立陶宛大公國相比,都算小國,但是曾為歐洲最大國家的貴氣與勇氣,並沒有因為戰亂與被侵占而失傳,仍然在國際舞台上展露大國貴族的底蘊、氣度與風華。

沿著蓋迪米納斯大道往國會走,在一條寬闊的橫向道路上,有一棟跟台灣的外交部外型略似、方方正正的白色大樓。那是立陶宛的外交部。在入門的警衛亭屋頂上,坐著一尊有雙翅膀的白色天使雕像,手肘佇在膝蓋上,雙掌扶著雙頰,微笑俯視。

這尊天使,常常因應重要的國際紀念日或事件而有不同的裝扮。在十一月底的「與白俄羅斯政治犯團結日」(Day of Solidarity with Belarus Political Criminals),天使身披著白俄羅斯脫離蘇聯後的紅白條國旗(目前的總統親俄,重新設計了類似蘇聯時期的國旗),支持他們的勇敢,為他們祈福。在「國際消除對女性使用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它披上當日象徵的橘色圍巾,呼籲人們終結性別暴力。在俄烏戰爭後,它也換裝,圍上黃藍色的烏克蘭國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