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花200萬買保險,帳戶只剩12萬!專家曝5種人不適合買投資型保單,小心隱藏成本吃光你的資產

2022-09-15 15:54

? 人氣

該怎麼判斷自己適不適合買投資型保單?(圖/取自Unsplash)

該怎麼判斷自己適不適合買投資型保單?(圖/取自Unsplash)

如果你每月只有3000、5000元閒錢,既想快一點累積財富,又想買一個基本的保險,現階段不透過投資型保單,還有其他更好的產品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每月可存金額較為充裕的人來說,原本就能分別輕鬆處理「理財」與「保障」這兩件事,也許就沒必要用「更高的投資成本(各項費用)」、「投資與保險不分」的投資型保單。

然而,對於薪水不高的社會新鮮人來說,根本沒有多少錢可以理財歸理財、保險歸保險。以家不住在台北的30K社會新鮮人(事實上,還有很多人連30K的薪水都不可得)為例,扣掉吃、住、水電、交通費用之外,每月能夠擠出的存款大概只有3,000∼5,000元。

姑且不論保險費用是高是低,以目前多數定期定額最低門檻來看,也都是與這個數字相差不遠。我相當鼓勵年輕人應該「及早開始投資」,而且不該把投資的錢,放在儲蓄險等低投報率的商品上。所以,如果你每月只有3,000、5,000元閒錢,既想快一點累積財富,又想買一個基本的保障,現階段不透過投資型保單,還有其他更好的商品嗎?

簡單來說,以下幾種類型的人,是比較適合購買投資型保。

第一種、沒有自制能力,無法定期定額儲蓄的人。

因為當保戶不繳保費時,保障會因此失效,所以保單具有較高(當然,這並非絕對)的「強迫儲蓄」效果。特別是投資型保單的契約附加費用率,都是集中在前面3 ∼ 5 年扣取,一旦保戶投保前幾年,不想要這張保單了,能拿回來的錢非常少,也更有動力讓保戶持續繳費下去。

假設保戶持有保單超過5年之後,所繳保費等於是全數進行投資。理論上來說,這段期間的保戶也不會輕易解約,比較符合「長期投資,靠時間複利累積財富」的目標。

第二種、收入不豐,只有一筆錢用於投資兼儲蓄的人。

由於投資型保單是一種結合「投資」與「保障」的商品,對於每個月只有一筆錢,卻想同時「投資+儲蓄」投資的人來,最為適合。

第三種、擔心購買傳統型保單,保險公司如果倒閉,可能沒有保障的人。

投資型保單的投資帳戶與保險公司的一般帳戶分離,保戶不會因為保險公司倒閉,而拿不到這筆投資金額。

第四種、每月投資金額不多,卻想分散投資標的風險的人。

傳統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投資人每月的最低投資門檻也要3,000∼5,000元,而且也能選擇一支基金而已。但是透過投資型保單的投資平台,同樣具有3,000∼5,000元的保戶,可以選擇最多10∼12支的各式基金。特別是想要長期投資的人來說,連結標的數目越多,具有一定的「分散風險」效果,相對就比只能投資一支基金的風險來得低。

第五種、一年內轉換投資標的大於1次,但小於4∼6次的人。

傳統投資共同基金,在進行基金轉換時,都要收取一定的轉換手續費;但是投資型保單普遍有「一年內轉換4∼6次免費」的設計。不過事實上,就算超過5次,每次所付的費用也不過是500元,對於投資金額大的人來說,手續費也會比單純投資基金要來得低。

第六種、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無法購買到足額傳統壽險保單的人。

因為以甲型保單為例,當保單帳戶價值超過原先投保金額時,身故、全殘保險金都是來自保單帳戶價值,保險公司等於是沒有任何風險。也因為這個因素,保險公司在核保上,雖說並非絕對,但一般都會比傳統壽險要來得寬鬆得多。

儘管投資型保單有「保單(附加)費用率高」的問題,但這對於錢少的年輕族群來說,我提出的「購買投資型保單」建議,是一種「兩權相害取其輕」的決定。請記得!這只針對「每月投資+保險」預算只有3, 000、5,000元的人,未必完全適用薪水較多,有能力將保險與投資分開處理的社會新鮮人,以及其他年齡、收入更高,且有高保障需求的族群。

所以,建議一般人在選擇工具時,絕對不要有「非買不可」,或是「完全不得購買」的極端決定。買保險的正確心態應該是,永遠必須在「個人需求(包括所負責任多寡)」、「保額負擔」,以及「最大保障」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此外,就算是錢比較多的有錢人,也並非不能買投資型保單。因為投資型保單裡除了有保障的變額壽險與變額萬能壽險之外,還有所謂的變額年金。理論上,這種沒有保額的商品,也可以是進行退休規畫的有錢人在股票、基金、債券等金融商品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不適合買投資型保單的五種人

既然有適合買投資型保單的人,就一定有「不適合購買投資型保單」的人。以下,就是我歸納出的幾種類型:

第一種、年紀大,卻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

這是因為投資型保單是採取「自然費率」,保費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急速提高。特別是當投資收益不佳,而高額的危險保費,又進一步吃掉保單帳戶內的大部分價值時,問題就格外地嚴重。

第二種、非常保守,希望保險保障金額固定,而不是變動的人。

這是因為投資型保單將「投資選擇權」轉移給保戶的同時,卻也同時將「投資風險」送給保戶。保戶所持有的保單,將不再具有像傳統保單那樣的「固定報酬(預定利率)」,且必須承擔可能的損失。

第三種、不想長期持有,買了沒幾年,就想解約的人。

不管是前收或後收型投資型保單,也不管是變額(萬能)壽險或變額年金險,前幾年的附加費用率幾乎都不低,保戶前幾年就解約的損失非常高。

第四種、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商品是否適合自己,又弄不懂投資型保單內容的人。

基本上,這種人應該去買傳統的壽險,而不是內容複雜又多變的投資型保單。

第五種、保單買了後,習慣放著不管,再也不理它的人。

前面我曾經提到,因為投資型保單是一種結合「投資」與「保單」的商品,而保戶的所有保障,全都命繫在保單帳戶價值的高低,也就是投資報酬的好壞上。

且正由於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會受到投資好壞的影響,所以,保戶買了投資型保單後,千萬不能放著不管。因為,一旦標的選擇錯誤,保戶可以當機立斷,馬上更改投資標的,也許就能夠讓虧錢的保單「轉虧為盈」。

之前,曾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指出,一位現在高齡78歲的老翁,花了200萬元,帳戶剩下12萬元,家屬接獲通知後「大驚」。

而這類新聞事件之所以屢屢發生,就是因為保戶常常買了保單之後,鎖在保險櫃中,大約只有在發生事故時,才會再次拿出來「申請理賠」之用。就舉這位花了200萬元買保單的老翁做為例子吧,如果十幾年來年年關心保單的心投資績效,會落到這樣「過了14年,突然經銀行通知結果而大驚嗎?」的地步嗎?

事實上,就算保戶買的,不是保單價值隨時會跟著投資績效而上下波動的投資型保單,保額固定的傳統保障型保險,也是需要至少每年拿出來檢視一番,才能隨時了解自己所買的保障,是否還有新的缺口需要補足?

作者介紹|李雪雯 

現職《聯合新聞網》專欄作家,專職財經與醫療保健相關寫作。曾任《錢雜誌》、《商業周刊》主編、聯合理財網eMoney製作人、《Smart智富月刊》特約資深撰述、《iThome》電腦週報「CIO觀點」專欄特約撰述、《康健雜誌》、《商周財富網》、《Yahoo奇摩》專欄作家。主跑個人投資理財新聞20年,路線包括:銀行往來、股票、外匯、期貨、保險、基金、房地產、節稅、個人綜合理財規劃,以及醫療保健等議題。

擁有壽險、信託業務、理財規劃人員、投資型保單、產險、證券高級業務員、期貨業務員、外幣保單等相關證照,目前擔任多家財經雜誌的特約撰述,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並獨立經營「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臉書粉絲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原標題:你適合購買投資型保單嗎?)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