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略為何失敗?有3大缺點他沒看出,難怪復興漢室無法成功

2022-02-08 11:5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二十七歲,在隆中為劉備獻策,到四十七歲,在成都寫出師表,諸葛亮的心境顯然起了極大的變化;他不會不知道,這二十年來的天下情勢起了很大的變化,但他仍願意再下一次險棋,賭的或許就是自己對局勢的判斷。對他而言,建立蜀國,是為了一統天下,再求長治久安之道,而不是為了讓漢室江山破碎,諸王諸侯各行其是。為此,諸葛亮決定取道漢中,出師北伐,實現當年自己的謀畫。只是,這次,他並沒有成功,只為後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喟嘆。

當然,除了劉禪以外,身為後人的我們也可以從歷代興衰一下觀察諸葛亮的「盲點」:

第一,所謂「關西出名將、關東出名相」,諸葛亮應屬出身關東的「相才」,雖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卻不是帶兵出征的將才,只是當時「蜀中無大將」才親自北伐。

另外,當時的漢中,雖然在地理位置上仍可作為奪取關中的基地,卻也因爲戰亂而導致人口稀少,所有糧草都必須從成都運來。縱然諸葛亮為此發明了木牛流馬來運糧,最終還是因為糧草用盡、後繼無力而告失敗。

(圖/方格子Vocus提供)
現代人仿製的木牛流馬。(圖/方格子Vocus提供)

第二,和蜀人的性格有關。諸葛亮對劉備獻策時,是在荊州,那裡的人處在兵家必爭之地,深知「以攻為守」的重要性,蜀人卻因為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物產富饒,並不好戰,總覺得對手不要太干涉自己過好日子即可。這讓蜀人內部很容易出現「以和止戰」的聲音。在這種情形下,諸葛亮想要鼓舞蜀國內的「益州集團」,全力取得關中,自然不易。

然而,關中不僅是最早博得「天府之國」令譽的地區,也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如果不取得關中,蜀漢最後勢必會因為長久居於閉塞狀態,最後如先秦時代一樣,因為內部集團的不斷爭執而亡國。

很顯然地,諸葛亮這番「既顧蜀漢、又顧中原」的戰略思考,並沒有說服蜀漢君臣。

對「益州集團」的人而言,諸葛亮和他的朝廷,是外來的「荊州集團」政權,而「曹魏」也是,只要兩方談好條件,情勢其實也和當年劉備入蜀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總之,在蜀人看來,「投降曹魏」沒有什麼錯,諸葛亮為了北伐,搞得大家沒法過好日子,還不如趁早和魏國談和,免得為了戰爭而生靈塗炭,勞民傷財。

就這樣,劉禪投降後,被送到洛陽,受封為安樂公候。據說,有一次在宴會中,聽到蜀樂,許多舊蜀大臣都忍不住流淚,但曾經做過帝位的劉禪被問到想念蜀國嗎?他卻回以自己在此「樂不思蜀」。

到此,諸葛亮的謀略應該算是「是非成敗轉眼空」了,不過,蜀國既然亡了,天下大勢再度丕變,吳國也很自然地成了下一個被盯上的「分裂勢力」了。

作者介紹|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Vocus(原標題:評議、諮議與後見之明 |從漢末情勢談三國文學中的「隆中對」(下))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