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人袖手旁觀,看著她當街慘死!多數人誤解長達50年的「旁觀者效應」,結局真相讓人超意外

2022-02-19 08:00

? 人氣

率先質疑目擊者是否都漠不關心的其中一人,是奇遊園的新住戶喬瑟夫.迪梅(Joseph De May)。這位業餘歷史學家在凱蒂死後十年搬到那邊,對於這場讓街坊鄰居蒙羞的兇殺案非常感興趣。迪梅決定自己來做點研究。他開始翻閱檔案,並翻出褪色的照片、舊報紙和警方報告。隨著他把所有事物一片片拼湊起來,真實的模樣也隨之浮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再度從頭開始。以下是1964年3月13日的事件,但這一次是根據迪梅和其後追隨者不辭辛勞完成的調查結果。

時間是凌晨三點十九分。當時一聲駭人的尖叫打破了奧斯汀街的寂靜。但外面很冷,大部分居民的窗戶都關著。街上照明極差,大部分往外看的人根本沒察覺哪裡不對勁。少數人認出有個女人的剪影歪歪倒倒地走過街道,並猜想她應該是喝醉了。那並不反常,因為街上就有一間酒吧。

儘管如此,至少有兩位居民拿起電話打給警方。其中一個人是麥可.霍夫曼(Michael Hoffman)的父親,而麥可自己後來也會投身警界;另一個人則是哈蒂.格倫德(Hattie Grund),她住在附近的一棟公寓裡。「他們說,」多年後她這麼重複說道,「我們早就接到通報了。」

但警察並沒有來。

警察沒有來?為什麼他們沒有衝出警局,讓警笛大作呢?

根據頭幾通通報來看,調度員有可能猜測那是夫妻口角。如今已從警界退休的霍夫曼認為,他們就是因此才那麼慢抵達現場。要記住,那時的人們並不太關心丈夫打老婆,且那時候性侵配偶甚至不算構成刑事犯罪。

但那三十八個目擊證人要怎麼解釋?

這個惡名昭彰的數字,這個後來會在歌曲、戲劇、暢銷書、賣座片等各種地方登場的數字,是來自本案所有被警探盤問者的名單。而列在這份名單上的絕大部分人「都不是目擊證人」。他們頂多就是有聽到什麼,但有些人根本就沒醒來過。

其中有兩個明確的例外。一個是喬瑟夫.芬克(Joseph Fink),住在事發建築物的一名鄰人。芬克是個古怪的孤僻人士,他討厭猶太人是眾所皆知(那裡的小孩都叫他「阿道夫」)。事發當時他完全醒著,他看到了凱蒂所受的第一次攻擊,而他什麼都沒做。

另一個拋下凱蒂讓她自生自滅的人是卡爾.羅斯(Karl Ross),是她和瑪莉安的鄰居兼朋友。羅斯親眼目睹了樓梯口的第二次攻擊(實際上,就只有兩次攻擊,沒有第三次),但他落荒而逃。羅斯也是那個跟警方說「我不想牽扯進去」的人──但他的意思是他不想被關注。那天晚上他喝醉了,他怕自己最後被發現其實是男同志。

在那時候,同性戀還是嚴重違法的事,而羅斯不僅怕警察,也怕《紐約時報》這一類將同性戀貶為危險疾病的報紙。1964年,男同志仍然不時遭到警方殘酷對待,而報紙也定期把同性戀描繪成一種瘟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