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交通事故傷亡50萬人!盤點5大荒謬道路設計,再怎麼「停看聽」照樣被撞

2022-01-01 09:10

? 人氣

台灣詭異的高風險道路設計不只「路側」,今年,一位薩爾瓦多女生蘿拉,在台南永康道路上失去性命。她騎著機車在富強路一段,那是一條隨處可見的雙線道路,她在外線車道直行,一輛預拌混凝土車則在左側內線快車道行駛,朝著同一個方向開。然而,在接下來的路口,預拌車前方的白色小客車因為準備左轉慢了下來,預拌車向右換車道、繼續直行。不幸的是,預拌車沒注意到蘿拉,她被捲入車底,命喪異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預拌車換車道,固然沒有留意直行的蘿拉,然而這樁悲劇發生的主因,其實凸顯了台灣「左轉車道」設計不良。

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直言:「左轉車道是重中之重!如果沒有利用標線或分隔島設計出獨立岔出的偏移車道,無論是直行車追撞等待左轉的車輛,或是變換車道造成的事故,都可能因此發生。」然而,交通部雖然在一本《交通工程手冊》中有「偏心左轉車道」(獨立於直行車道之外的轉彎專用車道)的「圖例」,但僅止於「圖例」,根本就不可能規範道路在設計、施工時,就特別規畫出偏心左轉專用車道。

同樣地,突如其來、從直行快速變成「左轉」專用車道的道路,也是台灣道路常見風景,駕駛人開車行駛內線車道,才過了一個路口,內線快車道就赫然變成並未偏移岔出、以雙白線阻止變換車道的「左轉專用車道」。左轉專用道只提供左轉車輛行駛,如果在專用車道上行車卻變換車道,那就是違規,這讓駕駛最後不得不跟著標線左轉,甚至違規變換車道。

「路側設計」、「左轉車道」都顯得沒有章法,機車兩段式左轉必須停等的「機車待轉區」,設置同樣邏輯混亂。

奇形怪狀的「待轉區」

穿越斑馬線 必定違法也增添風險

奇形怪狀的「待轉區」設計,在台灣也常能見到。站在苗栗縣國華路、英才路口,英才路左轉國華路的機車必須要到國華路上的待轉區待轉,然而「這個待轉區,竟然在行人穿越道(斑馬線)後方,待轉就一定會違法壓過行穿線。火花羅說:「為什麼要設計這種既不安全,又必定讓用路人違規的東西?」直接畫在慢車道上的待轉區,畫在人行穿越道中的待轉區,這些荒誕的設計,都讓左轉機車、甚至行人陷於風險之中。

其他看似平常的日常景觀,也常常可能導致悲劇發生。

為了改善景觀,道路「中央分隔帶」常常會種植綠意盎然的喬木行道樹。然而,分隔島植栽在沒有規範下,直接種到分隔島頭,過高的植物,遮蔽了左轉彎駕駛的視野,完全無法看到正在穿越的行人和對向來車。直到2020年5月,交通部才再規定,島頭25公尺內,植栽高度不能超過50公分,但真正改善的路口卻沒有多少。

台灣道路設計缺少標準、以車為本的思惟更盤據在所有道路設施上,荒誕現象絕對不只這幾樁。新北大橋旁的機車道,不僅狹窄,而且還因為先建了橋,為了所謂「汽機車分流」,才補建機車道,考量大橋結構,最後狹窄的機車道並非「直線」,中段出現了如同「閃電」般的彎道,在這樣的車道上,高速行駛的機車,簡直是通勤形同玩命。

儘管道路安全風險數10年像是怨靈般糾纏著台灣,但在政府、社會都還只懂責怪駕駛人的氛圍之下,如同立法委員邱顯智說的:「大家對這個議題都太想當然耳。」如此就很難催生真正「安全」的道路工程標準。前道安會執行祕書謝銘鴻坦言,確實到了重新思考「標準」的時候,「過去有標準,但沒有一步到位,有時候確實也沒到位,道路設計規範要訂清楚,也要繼續宣傳、推廣『人本交通』,改變以汽車為主的思惟。」

危險的道路奇景必須被真正扭轉,「整體交通政策都必須做一個細緻的通盤反省。」邱顯智說,畢竟,每年那些在路上失去的生命,都不斷地提醒著台灣人,不能再「想當然耳」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陳亭均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