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不要再難過、不要哭」安慰人…她:就算身為心理師,我也沒辦法讓自己不痛!

2018-04-05 11:00

? 人氣

對於許多哀悼中的人,因為把痛苦說出來會遭受各種評價與指責,所以他們選擇不講了。不說,就不用去向人解釋為什麼哀傷這麼痛,不用解釋為什麼他們還在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假裝一切都很好,比較容易。

這個社會對失落與哀傷抱持著錯誤觀念,我們認為只要是不舒服的事情就是「問題」,而因為哀悼帶來許多痛苦,它就是個問題,需要趕快被解決,被修好。大家認為哀傷是一種病,所以你要趕快好起來,復原成以前正常的樣子。

所以,一位妻子在配偶意外死亡一年後,身邊的親友不可置信的問她:「都已經過了一年了欸,妳怎麼還在難過?」一位先生在太太去世幾年後家裡還擺著太太的照片,朋友說:「都已經過這麼久了,你還在想她?」

但是不管過了多久,離開的人事物還是依舊消失,我們不可能恢復成以前的樣子,因為,隨著逝去的人事物,以往的那個自我也消失了。

失落與哀傷不能被「治好」,而是繼續以某種方式被攜帶在生命中。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失落與哀傷不能被「治好」,而是繼續以某種方式被攜帶在生命中。(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哀悼沒有時間表,也沒有一定的方式

不僅僅是一般大眾,許多心理治療師也認為,哀傷要趕快被治好,畢竟,心理學家Kubler-Ross提出的悲傷五階段最後一步是「接受」,好像哀悼中的人一旦抵達「接受」這一階段,就應該被療癒了,一切應該都沒事了。

但其實Kubler-Ross晚年很後悔自己提出這個五階段理論,她寫出的這些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只是想讓哀悼中的人知道,有任何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但是社會大眾卻誤以為哀悼需要照著這樣的程序,一步一步的走,最後一定要接受,然後就應該復原。

哀悼沒有時間表,也沒有一定的方式。

但是,我們卻不知道該怎麼跟哀傷相處,所以我們試圖去拿走別人的悲傷,我們告訴哀悼中的人:「不要再難過」、「你永遠可以再找下一個人」、「往好處想,他解脫痛苦了」、「你很強壯」、「發生事情都有一個原因,為了讓你更堅強」。

我們以為試著拿走別人的悲傷,那個人就不會痛苦了,但事實卻剛好相反。我們嘗試安慰人的話往往帶來更多傷害,因為這些話語傳遞出的訊息就是:「你現在不應該有這些感覺,趕快停止感到痛苦」。

而真正的支持是去看見痛苦,與別人的痛苦相處,我們需要給每一個哀悼中的人一個空間,讓痛苦可以舒展開來,被好好接納。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我們以為試著拿走別人的悲傷,那個人就不會痛苦了,但事實卻剛好相反。(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痛苦需要被看見,被聽見

身體的疼痛有止痛藥可以吃,但是對於哀悼中的痛─那種椎心刺骨、感覺身心被撕裂開的痛─卻沒有任何藥可以醫治。

心痛沒有止痛藥,我們只能去感受,去接納。

當然,哀悼的痛苦程度可能不一樣,離婚和喪偶不一樣,失去工作和失去一條腿不一樣,孩子去世和朋友去世可能也不一樣。而發生的方式─天災、意外、恐怖攻擊、隨機殺人、被摯愛的人傷害、自殺,不管是預期中的還是毫無預警的,都可能將我們的世界重重擊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