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爸媽每天大吵大鬧,長大後的他竟變成這樣!心理師揭父母吵架為孩子留下童年陰影

2020-12-28 17:30

? 人氣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充滿戰爭的家庭,是如何影響了我?

曉言很反對標籤化的後果:「我每次看到那些對於『父母吵架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的回答,全是一水兒的標籤:缺乏安全感、內向、自卑、親密恐懼、悲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像每一個家庭不和的孩子,都會模式化地長成一個樣子,擁有共同的『性格缺陷』。其實怎麼會呢,大家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問她,「那就完全沒有共同點嗎?」 她說,可能是更深處的一些特質吧。

1. 羞恥和愧疚感 shame and guilt

通常,只要別人不明確或是特意問她,曉言從不會主動提及和父母有關的事情。「還是不太敢,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就算說了之後別人表現得很正常,我自己心裡還是會猶豫。」應該承認,社會輿論環境確實在逐漸變得寬容,單親家庭的孩子也不會像想像中的那樣受到嘲笑、排擠、欺負。但是,人們仍會受到離婚羞辱(divorce shame)的影響,將公開承認家庭不和視為一種「家醜」,在這種社會壓力下,孩子是很難擺脫羞恥感的影響的。

另外,曉言有時會認為父母的矛盾是自己造成的。她父母在打架之餘,還常常冷言冷語地抱怨:「別人家孩子,父母一鬧矛盾,都知道兩邊哄哄,你怎麼就不會?」面對這樣的質問,曉言總是莫名地愧疚:「是我不好,對不起,我沒能像別人家孩子那樣,做爸媽之間的粘合劑。」之前沒有人告訴曉言,她沒有義務去防止父母發生衝突,去緩和他們的關係。那些「好心」的建議,從她的角度來看,更像是一種指責。

2. 敏感和討好 sensitive and prone to please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懂事」:會盡量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操心。曉言被朋友們公認為情商高,不是那種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情商高:「八面玲瓏」、「能說會道」。她總能敏銳地察覺到周圍人的情緒變化,捕捉到他人的需求並及時滿足。但她說,這是在一個父母不和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所必須練就的技能最讓曉言痛苦的是,爸媽有時會逼著她「站隊」,讓她指責另一方的不好。孩子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只能不停地討好兩邊。

(圖Pexels)
不少雙親失和的孩子因現實所迫,學著快速長大。(圖Pexels)

童年的不幸沒能將我打倒

曉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自怨自艾的狀態,並且她也暗暗知道,這是由於自己的私心:每次遇到困難、挫敗,原生家庭的不幸是她的安慰劑和擋箭牌。「那個時候,我是很樂意去撿起那些我鄙視的標籤,踴躍地往自己身上貼的!低自尊、社恐,都不嫌棄!」

一開始,這是一種好用的保護機制,它讓曉言感到很舒服,她不用觸碰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什麼不好,全怪父母就好了。但一次次放棄機會,一次次逃避之後,慢慢地曉言察覺到,保護層正在侵蝕她。 家庭不幸已經開始影響她的行為、左右她的選擇、定義她的人生。「它變成了我的自動化思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