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錢才有人脈?金融業老鳥:多找社團當志工,你已站在發揮雪球威力的起點

2020-09-24 07:10

? 人氣

論身分、論財力,自己顯然和其他扶青團成員不相當,反正參加不太花錢,也就待著。但在這種團體要認份,裡面重要職位是以父執輩在扶輪社的影響力來決定的,像我們這種沒有父執關係、血統不對的成員,是輪不到。Anyway,在扶青團還是結識了兩、三個好朋友,當中一人2年後去哈佛念MBA,還拿了Baker Scholoarship(相當於哈佛大學書卷獎),目前在香港金融業服務,聯絡依然很頻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投信待一兩年後,尼莫對財富管理行業的玩法不盡認同,想離開投信業、回事務所發展時,另一位扶青團好友介紹了外商銀行的工作;轉換到外商銀行做法金時,事務所和投信的人脈,在打聽客戶資訊時都幫了我很多忙。

循此模式,2007年我去上海後很快就加入上海台大校友會,在台灣,台大人誰也不服誰,好像根本沒有校友會;但到了海外倒是還蠻團結的,在台大校友會也結識很多年紀相仿、可以一起交流中國經驗的好夥伴。

內人一開始到上海時,都在製造業擔任財會主管,工廠多位於市郊,後來也是透過台大校友會的學長推薦,她才找到市區的服務業工作,薪水也從小台幹的六、七萬行情,直升到1X萬的中階台幹水準,那時內人才30歲。

但必須坦承,尼莫在上海時比較失敗的是,不太參加當地台商或金融業台幹聚會,讓自己發揮舞台受到侷限。主要原因是除了工作忙,很多台灣人聚會若非晚上酒局、就是周末的高爾夫球敘或麻將場,這幾個場合自己都玩不來。另外就是地理特性緣故,當時自己住在人民廣場旁邊,剛好離台灣人多的古北,和金融業人多的浦東都有一段路,若要相聚,跑去這兩區並不方便,如果一開始就住在古北或浦東,也許人脈經營會大不同。

清楚人脈的重要性後,2012年我回台工作,朋友推薦自己加入扶輪社,尼莫毫不猶豫就加入了。扶輪社特性是社友來自不同行業,每周一次2小時聚會,一個社幾十人(台灣扶輪社平均約60人),你等於在大多數行業都得到了諮詢對象,每週聚會也都安排不同主題演講,一年聽幾十場,你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費用方面,傳統扶輪社因為每周固定聚會,且聚會場地都是水準以上的飯店,故基本費用不便宜,在中部地區大概一年開銷需要十萬元,北部據說還更高一點;但扶輪組織有在試行網路扶輪社以吸引年輕族群(畢竟台灣扶輪社友平均年齡已高達6X歲),據說台北已經成立了,費用應該低很多。

尼莫的下一個人脈目標,是加入高爾夫球隊,但幾年內難以成真,等小孩大一點需要陪伴的時間少了之後,才能再規劃了。

講那麼多,主要就是要提醒年輕朋友,人脈一定要靠自己主動耕耘,你不主動跨出去,宅在家中孤芳自賞,或是縮在螢幕前面狂敲鍵盤,都沒機會擴充人脈,這也是我們一直鼓勵大家參加社團實體聚會、或視訊聚會的原因。人脈根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人際信任最終還是面對面、花時間磨出來的,網路上虛擬聯繫雖可提供便利的交流,但勢必無法提供面對面互動時讓情感增溫的效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