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錢才有人脈?金融業老鳥:多找社團當志工,你已站在發揮雪球威力的起點

2020-09-24 07:10

? 人氣

人脈看似妙用無窮,其實作者認為,還是要自身拿出實力、與對方交換價值,人脈才能發揮威力(圖片來源: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人脈看似妙用無窮,其實作者認為,還是要自身拿出實力、與對方交換價值,人脈才能發揮威力(圖片來源: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你應該知道的是:人脈究竟能有什麼用?這是許多年輕朋友好奇的議題。資深投資人尼莫以十多年金融業工作經驗指出,哪怕一開始沒有人脈、沒有專業,也絲毫不妨礙你建立人脈,只要勇於付出、不斷累積自己,一定能被身邊貴人發掘,讓職涯與人生都有機會更上層樓。

2015年10月時在績優股夢想家發表的文章,最近被翻出來,順便就跟網友們分享。尼莫出社會時是沒背景沒資源的nobody,打滾到今日雖然還是nobody,不過起碼以生存而論,自認已站穩腳跟。認真回想除了自己努力之外,其實絕大部分表現最終都來自於朋友支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天剛好滿40,一隻腳踏進棺材的年紀,希望自己的表現對得起一路以來提提攜尼莫的貴人和好友們,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一些年輕朋友們,用不一樣的視野和方式來經營自己。(延伸閱讀:不是遞過名片、吃幾次飯局就叫「人脈」!職場作家揭殘酷現實:實力不足,沒人當你是朋友

尼莫談人脈

先講結論,人脈重點在於:一,打開恐懼感、跨出第一步。二,自己要有實力,有實力才有人脈。三,正確使用種子法則,讓人脈雪球加速滾大。

2003年剛退伍時,我沒什麼人脈,在事務所待得很悶,某天休息時間閱報,讀到一篇短文講人脈,才驚覺自己沒錢沒背景沒臉蛋沒人脈,要成功根本不可能。

運氣很好,沒多久跟高中同學聚餐,同學聊到參加衛道中學校友會,但裡面青黃不接,想多找點年輕人加入,問自己有沒有興趣,正苦於沒有管道打開人脈的尼莫馬上就答應。校友會費用一年一、二萬元,35歲以下校友半價、一年六千,印象中那時月薪31.5K,自己還猶豫了一下要不要花這筆錢。

過沒幾個月想離開事務所,原因除了悶之外,在休息時閱報讀到川普(Donald Trump)的一篇專訪,川普說:年輕人沒背景、沒資源,想成功只有一條路:做業務。尼莫心裡就起了想挑戰業務工作的想法。

問題來了,從大學念會計系以來,我都被當成專業人士訓練,對業務工作完全沒概念,甚至連做哪一行的業務都沒概念。

運氣很好,隔沒多久在校友會聚餐時,坐對面是一位在投信當分公司主管、4X歲的學長,聚餐時學長聊到,團隊中剛好在找沒有經驗的新人...就這樣,尼莫誤打誤撞地進了投信作業務,後來才知道,在整個金融業而言,投信從業人員常常是很小的圈圈,要進投信,運氣成分很高。

之後繼續在校友會打滾,一年多後有個5X歲的學長問說,他們扶輪社要成立扶青團(扶輪社子團體,招收30歲以下的年青人,培養未來的扶輪社員,每月聚會一兩次,費用也很低),問尼莫有沒有興趣參加?年輕時傻傻地搞不清楚狀況,純粹想多認識人,尼莫就說OK加入,進去後才知道,裡面七八成都是扶輪社友的子女。

論身分、論財力,自己顯然和其他扶青團成員不相當,反正參加不太花錢,也就待著。但在這種團體要認份,裡面重要職位是以父執輩在扶輪社的影響力來決定的,像我們這種沒有父執關係、血統不對的成員,是輪不到。Anyway,在扶青團還是結識了兩、三個好朋友,當中一人2年後去哈佛念MBA,還拿了Baker Scholoarship(相當於哈佛大學書卷獎),目前在香港金融業服務,聯絡依然很頻繁。

投信待一兩年後,尼莫對財富管理行業的玩法不盡認同,想離開投信業、回事務所發展時,另一位扶青團好友介紹了外商銀行的工作;轉換到外商銀行做法金時,事務所和投信的人脈,在打聽客戶資訊時都幫了我很多忙。

循此模式,2007年我去上海後很快就加入上海台大校友會,在台灣,台大人誰也不服誰,好像根本沒有校友會;但到了海外倒是還蠻團結的,在台大校友會也結識很多年紀相仿、可以一起交流中國經驗的好夥伴。

內人一開始到上海時,都在製造業擔任財會主管,工廠多位於市郊,後來也是透過台大校友會的學長推薦,她才找到市區的服務業工作,薪水也從小台幹的六、七萬行情,直升到1X萬的中階台幹水準,那時內人才30歲。

但必須坦承,尼莫在上海時比較失敗的是,不太參加當地台商或金融業台幹聚會,讓自己發揮舞台受到侷限。主要原因是除了工作忙,很多台灣人聚會若非晚上酒局、就是周末的高爾夫球敘或麻將場,這幾個場合自己都玩不來。另外就是地理特性緣故,當時自己住在人民廣場旁邊,剛好離台灣人多的古北,和金融業人多的浦東都有一段路,若要相聚,跑去這兩區並不方便,如果一開始就住在古北或浦東,也許人脈經營會大不同。

清楚人脈的重要性後,2012年我回台工作,朋友推薦自己加入扶輪社,尼莫毫不猶豫就加入了。扶輪社特性是社友來自不同行業,每周一次2小時聚會,一個社幾十人(台灣扶輪社平均約60人),你等於在大多數行業都得到了諮詢對象,每週聚會也都安排不同主題演講,一年聽幾十場,你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費用方面,傳統扶輪社因為每周固定聚會,且聚會場地都是水準以上的飯店,故基本費用不便宜,在中部地區大概一年開銷需要十萬元,北部據說還更高一點;但扶輪組織有在試行網路扶輪社以吸引年輕族群(畢竟台灣扶輪社友平均年齡已高達6X歲),據說台北已經成立了,費用應該低很多。

尼莫的下一個人脈目標,是加入高爾夫球隊,但幾年內難以成真,等小孩大一點需要陪伴的時間少了之後,才能再規劃了。

講那麼多,主要就是要提醒年輕朋友,人脈一定要靠自己主動耕耘,你不主動跨出去,宅在家中孤芳自賞,或是縮在螢幕前面狂敲鍵盤,都沒機會擴充人脈,這也是我們一直鼓勵大家參加社團實體聚會、或視訊聚會的原因。人脈根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人際信任最終還是面對面、花時間磨出來的,網路上虛擬聯繫雖可提供便利的交流,但勢必無法提供面對面互動時讓情感增溫的效果。

另外,更現實的講,人脈也是講實力的,有實力才有朋友,你要有被利用的價值,人家才會看重你。(延伸閱讀:想成功,一定要參加一堆社交活動建立人脈嗎?她:別傻了,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很多人會問,社會新鮮人一開始什麼都沒有,那怎麼辦呢?不必煩惱,你不可能什麼都沒有,起碼你會有熱忱和時間。

被利用價值哪裡來?

加入團體,你要先讓人知道你願意被利用。除非你成名在先,否則一開始團體中不會有人知道或認可你的專業,這時候你應該就該熱忱付出時間,來換取別人對你的信任,同時透過多學習、累積自己實力,等時間、機會到了,必定只有準備好的人能抓住。

比方尼莫加入衛道校友會時還是社會新鮮人,沒什麼實力,剛進去時就很積極幫忙出公差、擔任聯絡窗口,你就會發現,很多資深成員其實趁這時候慢慢觀察你,擔任公差或窗口的過程也不時會有學長指導處理事情的技巧,加速自己社會化。

被觀察久了、取得一些些信任後,偶爾就有學長會拿一些別家投信或銀行的產品來詢問,那時在投信作業務的尼莫,被問的次數變多了,後來才知道,這些學長很多都是老闆級,不好意思在理專面前承認自己不懂金融商品,所以時常都先收下資料,再找信得過的人說明。那時都很認真地運用在投信學到的know-how,幫學長了解產品架構、有什麼陷阱,學長們一般也不會讓人做白工,要不請你吃個大餐,要不也會捧場一些業績,人脈和業績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滾出來的。

像在社團也是一樣,舉個例子,日前我們團購財務報表分析書籍時,有社員主動跳出來幫忙,那時就對他印象很好,之後有一次誤打誤撞、記錯視訊讀書會時間,那次只有尼莫跟同一位社員上線,也就很高興的跟他單獨聊了半個多小時,一對一回覆他一些比較刁鑽的投資問題。試想,若沒有先前幫忙團購書留下的好印象,換作是別人,也許記錯時間上線時,尼莫就會馬上結束會議,說「那等下次大家都上線時再聊!」

跟這位社員聊天其實也有收穫,比方他有在奇美博物館做導覽員,跟他反應票很難取得,他的意見是說「最近因為登革熱疫情,人都沒滿 ...」,然後尼莫就從這個話題切入,表示其實奇美博物館碰到登革熱疫情人變少,就和好公司碰到倒楣事股價跌是一樣道理。

也從這位社員身上,我觀察到「會跨出那一步的人,就是會跨出去」,一旦你勇敢跨出去之後,人生就會有轉變。相信這位社員從奇美博物館的導覽工作中,應該也是收穫滿滿。

從這個例子,又可以談到上周推薦開讀書會分享、但沒成功的「當和尚遇見鑽石」。這本書中的「種子法則」:你想要什麼東西,就要去種下什麼東西,種子開花結果時的產出,會是種子本身的千萬倍。

比方你想要人脈,人脈等於可運用的資源網,那你就先要成為別人的資源網,先被別人利用成為別人的人脈,然後用正確方法讓種子快快發芽長大,種子開花結果時,你的人脈就會很可觀。

「當和尚遇見鑽石」這本書,就是教讀者辨識出想要的東西,及如何種出相應的種子,怎麼種比較好;種下後,要怎樣讓種子加速開花結果,進而如何運用種子法則創造人生。

最後給大家幾點建議:一,若想建立人脈,不要想東想西了,現在就跨出去,校友會/同好圈(自行車隊/重車隊...)/公益組織/績優股夢想家/...,只要有心,你一定能找到自己興趣或志向可以附著的團體。進入團體後,先積極付出,讓自己被看見,這就是人脈雪球的起點!

二,一定要持續學習,不斷累積實力、提升自己被利用價值,擴大雪球基礎。

三,學習種子法則,加速滾雪球,現在就去尋找你有興趣的讀書會,趕快留言參加!

(作者補充:發文後快三年回頭審視,文章內容基本上自己都還很認同,只有規劃未來要打高爾夫球擴充人脈那段需要調整,主因是這幾年陪伴孩子成長覺得收穫很大,認真想想覺得打球真的太花時間,與其花時間打球,不如繼續多陪伴孩子或是閱讀,總之還是會發展其他方法擴充人脈,但不會是打高爾夫球就是了。)


作者為資深投資人。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銀行家尼莫,未獲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周岐原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