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害5歲女孩,只因「未成年」就拿他完全沒辦法?電影《告白》揭青少年犯罪最兩難之處

2020-09-14 17:56

? 人氣

《告白》是中島哲也導演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被喜愛日系懸疑片的人譽為神作。(圖/IMDb)

《告白》是中島哲也導演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被喜愛日系懸疑片的人譽為神作。(圖/IMDb)

看過電影《告白》的人,應該都很難忘記松隆子飾演的「森口老師」在教室裡的那段「告白」,冷靜的口吻與暴風雨前的寧靜,在不少觀眾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壓抑印象,多年後回顧還難以忘懷那種震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告白》是中島哲也導演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2010年在日本上映後,在國內外都奪下了多項獎項,即使到了現在,依然被喜愛日系懸疑片的人譽為神作。電影描述一名中學老師「森口老師」因為女兒被殺害,對班上同學展開一連串復仇行動,劇情可說是峰迴路轉、令人看了膽戰心驚又捨不得別開眼。

最後,我們只能愣在螢幕前良久,緩緩地思考:正義,究竟是什麼呢?

圖/IMDb
圖/IMDb

痛失唯一的寶貝女兒,卻因兇手「未成年」而無法懲治

電影中,森口老師失去獨生女兒的痛,讓她化身復仇者,用「私刑」替女兒討回公道。古今中外的文化裡,幾乎都能找到私刑存在的紀錄,私刑更常被當作維持人們心中「正義」的手段。

現代大多數國家都擁有較完整的司法系統,為什麼私刑仍然存在現在社會呢?以台灣而言,就有較傳統「洗門風」習俗,以及現在常常看到的「網路肉搜」,都是人們希望藉由私刑來滿足「正義」的例子。電影中,害死小女孩的兇手還未成年,即使訴諸法律也很難獲得正義,因此,森口老師就化身「正義的使者」自己親自動手來實踐「正義」,許多螢幕前的觀眾看了甚至覺得超痛快,甚至大呼:幹得好!

融入劇情的觀眾,都能夠想像,一個失去獨生女兒的母親,究竟有多痛苦?只因兇嫌未成年就不能懲罰,公平嗎?

該保護還是制裁?青少年犯罪的兩難

其實,犯罪年齡持續下降已經是許多國家共有的問題,讓各國頭痛於「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責任該如何處理,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的《少年法》在二戰後至今經過五次修改,由於青少年犯罪及重大刑案在社會上屢屢發生而掀起一波修法聲浪。日本戰後歷經了一段貧窮且混亂的時期,許多年輕人為了生活做出偷竊、強盜等犯罪的行為,為了保護與教育這些少年,日本戰後的法律對青少年頗為寬容。

但如今,日本社會環境已有諸多改變,雖然戰後貧窮的現象已經有所改善,但日本社會因發展快速,形成了高壓而競爭的社會,青少年犯罪年齡也不斷下降,性侵、綁架甚至殺人的案件頻頻傳出。這樣的現象導致了《少年法》的年齡修改,原本16歲以上才會受到刑事處罰、修改成14歲以上的少年就必須接受刑事處罰。儘管法律一改再改,因應各種社會現象及事件作出年齡與懲處上的變動,但少年犯罪的問題依然頻繁發生,震驚社會的「女子高中生水泥埋屍案」就是由一群高中生犯下。《告白》中也提到,14歲以下的少年因為不會遭刑事制裁,因此根本不在乎自己犯下各種嚴重的罪行。

青少年的犯罪問題,是全世界都不得不面對的超極難題。我們都希望能夠給青少年改過自新的機會,也能理解許多少年的家庭、同儕環境,特別容易讓他們走上犯罪之路,國片《陽光普照》就探討了青少年犯罪後,該如何在社會上重新生活的問題,我國也有許多輔導走入歧途青少年學習一技之長的團體,如「逆風劇團」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教而殺謂之虐」少年犯罪的問題,不可能單就法律來規範或預防,因此,在我們了解少年犯背後種種家庭、同儕問題後,才有機會更深入思考:怎樣防止下一個加害者出現?

圖/IMDb
圖/IMDb

私刑的結果,沒有任何人得到救贖

正因為事件的殘酷讓人太難接受,「私刑正義」也才會在許多民眾心中,成為一種實踐正義的手段。然而,「私刑正義」雖然可能給社會帶來一時的復仇快感,但後續卻可能得面對無盡的空虛。森口的復仇計畫一步一步地進行著,但她失去女兒的痛苦,卻從來沒有真正被撫平,隨著她的計劃成功,她的精神也已經四分五裂、難以快樂。被森口老師唆使來進行復仇的班上學生,因為霸凌的舉動,也可能對身心帶來難以言喻的傷害。

電影的最後,我們不禁要反私:復仇,真的能讓誰得到救贖嗎?這兩個犯下殺人罪的學生,都面臨著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若我們無法深入每一個孩子的內心,就很難不產生下一個加害者。

圖/IMDb
圖/IMDb

人人都希望社會上的正義能被伸張,但正義卻是從古自今最難以解決的難題。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該如何面對每一個看起來令人深惡痛絕的罪犯?需要大家共同深思。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