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結束當天,一卡皮箱衝日本找工作!他連履歷都沒寫,為何能拿到年薪170萬工作?

2019-09-17 16:52

? 人氣

當我認真打算去日本求職時,我發現,在台灣大家最想去的公司,基本上就是所謂的一線外商,以文組小弟來說,當時想的公司可能就是 P&G、麥肯錫、BCG、外商銀行等等。但在了解日本以後,發現日本人的求職世界中,跟一線外商並列(甚至超越)的機會,叫做「大商社的綜合職」(類似儲備幹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裡面愛聯誼的妹子來說,聯誼時女生會把男生的職業分級,大商社的綜合職的地位,是可以跟醫生、機師、律師相提並論的。而公司對於「綜合職員工」所投入的教育成本,據說會是該員工薪資的兩倍以上。

以三井商社的綜合職來說,前兩年會以輪調的方式替員工找到合適的部門,接著會以五年的時間將這名員工培訓為該部門的專業人才,在滿七年以後,就會被外派到外國分公司擔任主管階級,並且在滿七年之後,回到日本做主管。

而在日本,除了大商社綜合職、台灣常見的一流外商之外,還有許多台灣幾乎不開缺的頂尖公司,例如:高盛、Amazon、麥肯錫、BCG、Bain、Twitter 等,這些企業每年都在日本大舉徵才,而在台灣,不是沒有分公司、就是每年招募不到 3 個人。總之,當我資訊越查越多,我越發現,這個世界機會實在是太多了,而我卻將自己限制在一個小圈圈內。

以上是「為何我會踏上赴日求職」的際遇,而眼尖的你,或許會發現, 每一段的小標,結尾都是一個問號。這些問號來自於我內心的思辨, 有些問號很難找出說服自己的答案,例如:

「動機很重要,但動機的起點會是什麼?」

「不能隨波逐流,那很積極得隨波逐流可以嗎?」

這兩段講的是「我去日本找工作」的起點與過程,現在別人跟我討論「如何去日本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會說「動機很重要」。

但以當時的我來說,我動機的起點是什麼?我動機的起點聽起來愚蠢至極,其實就是一連串的機緣,讓我到了日本投履歷,而拿到了二面之後,我想要好好把握這些機會,因此飛到了日本展開兩個月的求職旅程。

以結果來看是好的,因為我拿到了在台灣我不可能拿到的薪資,當時的年薪,換算回物價大約是 110–130 萬台幣左右(看消費習慣)。

但當時的我,其實也就是一個「超積極隨波逐流求職者」,哪裡看起來機會很棒,我就去試試看,我根本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沒有人喜歡被限制,但你有去注意你是否被限制嗎?」 是我很常提醒自己的話之一。

如果你今天把一個人綁住,他會很明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自由,並且想要把自由要回來 — — 因為他認為自由是他應得的。但,生活中有多少時候,你真的有獲得你應得的東西呢?

舉例來說,以我學日文圈子的朋友中,鼓起勇氣去日本做「非打工度假工作」的朋友,大部分都過得還不錯,三年之後年薪都有 450 萬日幣以上,甚至 700 萬日幣也不會覺得是一個不可能的數字。

回到我自己身上,如果條件跟我類似的人做得到, 為什麼我會做不到呢?把我限制住的因子到底是什麼?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思考過哪些因子限制住自己了嗎?

這或許是個一輩子都要面對的議題。這一篇文章講的是「踏上日本求職」的起點,講述了我整體赴日的背景,好讓大家不會沒頭沒尾得只看結果,而能看到脈絡。

下一篇文章講的,是為期兩個月的「求職地獄」,會講述我如何從零開始,在日本拿到三個 offer ,包含年薪 600 萬的機會,以及總結出「台灣新鮮人最有效率的日本求職方針」。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東京工程師圖鑑(原標題:文組畢業到日本找工作,年薪 600 萬 - 因緣際會)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