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藩專文:全面品享李笠翁

2016-10-03 05:40

? 人氣

李漁畫像。(百度百科)
李漁畫像。(百度百科)

自謂「南人而北相」的李漁(注:〈識人賦〉云:「南人似北兮必超群 」;〈風鑒歌〉云:「南人體似北,身大而肥面多黑」),「性之剛直似之,食之強橫亦似之」,所以,他的「一日三餐」,必「二米一麵」,目的即在「酌南北之中,而善處心脾之道」(因「南人飯米,北人飯麵,常也」。《本草》云:「米能養脾,麥能補心。」各有所裨於人)。而且他的食麵之法,「小異於北,而大異於南」,原因是北人食麵多作餅,但他喜歡吃麵條(即切麵),只是南方人食切麵,所有「油、鹽、醬、醋等作料,皆下於麵湯之中」,結果「湯有味而麵無味」,搞不清所重的,究竟是湯或麵?他認為這與未吃麵沒啥兩樣。於是自行創製了「五香麵」和「八珍麵」這兩種麵食,前者料少,用以「膳己」,後者料豐,主要用來「饗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煮好吃的飯,顯然也非易事。因為「飯之大病,非爛即焦」,其病在「火候不均」。然而,亦有具其美形,但食之無味者,其病為「挹水無度,增減不常」。由於「飯水忌減」,故在煮飯時,水放太多,必逼去米飯之精液,「精液去則飯為渣滓」,吃起來怎會有好滋味?

當宴客時,所煮的飯就更考究了,其祕訣在增添香氣。李漁有次請客吃飯,先命廚娘準備一盞花露,俟米飯初熟時,將花露澆上,加蓋略燜,接著拌勻,盛碗端出。客人以為是用了「異種」穀米,頻頻問此「香米」從何而來?李漁笑而不答,「此法祕之已久」。後來他還是在《閑情偶寄》中披露了,謂:「行此法者,不必滿釜澆遍,遍則費露甚多, 止以一盞澆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薔薇、香櫞、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穀性所有。」換言之,他選用薔薇、香櫞、桂花的原因,即在其香「與穀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

芥子園。(百度百科)
芥子園。(百度百科)

李漁認為:「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其原因在於「以其漸近自然」,故將蔬食列為第一。而在所有的蔬食中,他最愛的「至鮮至美之物」,分別是筍與蕈。

一般論蔬食之美者,不外在清、潔、芳馥、鬆脆這四方面。他則於此之外,另標舉一個「鮮」字,故其「能居肉食之上」。

食筍的方法雖多,但李漁歸納之後,只有「素宜白水,葷用肥豬」這兩句話。又,茹素者食筍,「常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以致「陳味奪鮮」,喪失食筍的真趣,實不足取。所以,只要「白烹俟熟,略加醬油」,也就夠了。而用筍配葷,非但要用豬肉,且須專用肥肉。因「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味至鮮」。待煮熟後,盡去肥肉,「汁存其半而盆以清湯」,調和之物,惟醋與酒。如此,則「諸味皆鮮」。至於高明的廚子,「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目的在使食客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所以鮮之者」。故李漁以為「菜中之筍」,一如藥中之甘草,都是必需之物,只是不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遂將筍列為蔬食中第一品,可謂當之無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