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賣、團聚、日常,夜市擺攤大不易:名廚江振誠在士林夜市,看見最值得驕傲的台灣文化

2019-06-23 08:00

? 人氣

領了燙好的魷魚蒜,江振誠走進慈諴宮的廣場,坐在門前階梯上低頭開動。夜晚的古剎冷冷清清,石獅、龍柱黯淡無光,神話故事謝幕散場,唯有中門上的秦叔寶、尉遲恭還散發些許威風氣魄。我透過香爐的耳朵窺看江振誠,他吃著魷魚蒜,不時遠眺月光,腦袋不知轉到哪個片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江振誠選擇廟口,就是因為這裡人來人往。Gathering,人們在這裡團聚,就會產生共同的記憶;在某一個日子團聚,也會產生共同的記憶。當與食物產生連結時,味覺記憶就應運而生。到廟口吃小吃;過年吃年糕與元寶;聖誕節吃火雞。「不是因為好吃,更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會有味覺記憶?為什麼我們會記得?有很多因素讓你記得這個味道,這些因素可以是很具象的。」

日常

最後,江振誠帶我們到陽明戲院旁的郭家蔥油餅。和進蔥花的麵團在滾油裡冒著泡,蓋上蛋好似飛碟,待會要飛進食客的嘴巴裡。郭家蔥油餅是人氣名店,也是江振誠帶我們造訪的三間小吃中唯一需要排隊的,油炸的麵團外酥內韌又燙口,很能滿足大啖炸物的罪惡快感。看看江振誠吃得多香?

形成味覺記憶的最後一個因素是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江振誠說,陽明戲院附近是早市,很多賣菜賣肉的攤商,賣到上午十一點左右即將打烊,就會把菜尾便宜賣給飲食攤做熟食。飲食攤接著做生意,也逐漸結成夜市的模樣。

如果時光倒流,陽明戲院後方的大東路、大南路、大西路、大北路也約莫就是清末重建的八芝蘭(士林舊稱)街區,以慈諴宮為中心,各類農產貨物在此販售,大東路、大西路以肉品為主,大南路為瓜果和花類,大北路為柴市,廟前廣場也有賣菜賣魚。

由市場的生食延伸到小吃攤的熟食,這條供應鏈代表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料理三餐,日復一日吃進的味道,就被儲存在記憶裡。

味覺記憶不見得從味覺開始

Engaging、gathering、everyday life,這樣分析味覺記憶的架構跳脫了味覺的框架。我問江振誠,怎麼想到這三個因素?他說,就像他創作料理,有時候是食材激發靈感,有時則是回憶和故事觸動人心;「同樣地,當我回想我的味覺記憶,我發現它未必從食物本身而來。觸發味覺記憶的因素,可以是叫賣聲(engaging);可以是一個地方或情境,我們會跟大家聚在一起吃什麼、做什麼(gathering);可以是一個生長過程或環境,這個環境有一個機能或規律,會變成你的味覺的一部分(everyday life)。」

江振誠也說,他一直都知道這三個因素存在,讓我們理解的最佳方式就是,從他生長的地方,挑三個不同的地點,讓我們體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