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明星以外的台灣:《樂戶台灣》選摘(2)

2016-06-16 05:40

? 人氣

作者黃璟瑜(右二)與高雄市市長陳菊合照。(天窗出版社提供)

作者黃璟瑜(右二)與高雄市市長陳菊合照。(天窗出版社提供)

一旦計劃移民他方,不論是哪個國家也好,作為新移民,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地理和政治環境,這都是必要的,畢竟,我們的新家在此。在過去殖民地時代,港英政府刻意讓港人跟兩岸敵對的政治疏離;回歸之後,關注的重點又落在中國大陸身上;是以台灣雖離香港不遠,但港人對台灣的認識,往往只局限於美食與明星,至於台灣的其他方面,談不上了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治五十年 傳統與日本文化兼備

台灣政府,是指統治台灣、澎湖、金門、馬祖之中華民國政府。就主流媒體而言,均稱中華民國政府為台灣政府。台灣總面積:36,000 平方公里,人口 2,300 萬。

十七世紀前期,荷蘭人進駐台灣,開始了傳教、貿易及各項生產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台墾殖。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台灣前,原本住在台灣及其周邊島嶼的,是賽夏族、泰雅族、排灣族和卑南族等原住民。其後,在短暫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台灣形成漢人社會。

由十七世紀初以來,台灣歷經過不同政權的統治,從 1624 年起,荷蘭人統治台灣 38 年,以台南為主要據點,期間北台灣又有西班牙人統治 16 年(1626 年至1642 年);1662 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佔領台灣,鄭氏經過三代,在台灣統治了約 22 年;之後,1684 年滿清收復台灣,統治台灣前後共 211 年;1894 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予日本,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當時中國國民政府正式接收台灣,日本對台灣 50 年的殖民統治告終。二次大戰結束未幾,中國又陷入國共內戰,最後,國民黨敗退,1949 年,蔣介石率領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入台。

重慶遊行民眾高舉中美英蘇四國國旗與蔣介石像,力歡慶抗戰勝利。(國史館提供)
重慶遊行民眾高舉中美英蘇四國國旗與蔣介石像,力歡慶抗戰勝利。(國史館提供)

說到台灣的社會文化,管治政權當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在日本殖民統治的50 年間,台灣的社會文化受日本影響甚深。台灣人浸泡溫泉、家居的和室、便當的擺設、和果子製作等文化,都是日據時代留下至今。不少老一輩的台灣人因在日據時代接受過皇民教育,所以能操日語,再看他們的衣著細節,例如堅持出外會戴帽子、會穿襪子以示禮貌,這都是日本文化的遺痕。

至於台灣島上住民,當然也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保留。隨著十七世紀大量漢族人口移入,他們帶來的傳統中國文化,自然成為台灣文化的主流。台灣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色彩,例如重視七夕這個情人節,還有盂蘭節普渡儀式十分隆重,很多在中國大陸已不被熟知或消失的中國傳統習俗,尤其是廟宇文化,就在台灣傳承下來。台灣兼融閩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的族群,無論在宗教信仰、建築、語言、生活習慣及飲食風味,都是多姿多彩。

自然地理複雜 原生品種多樣

由於地層板塊運動不斷進行,造成台灣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島嶼、縱谷與海岸等景觀豐富,而火山及溫泉皆多;再加上北迴歸線恰好從中通過,使台灣同時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各種自然生態,其中原生特有品種的比例相當高,如櫻花鉤吻鮭、台灣獼猴、台灣黑熊、藍腹鷴等,使台灣成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

台灣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在東海岸太平洋,可以看到一群群瓶鼻海豚、飛旋海豚、花紋海豚、弗氏海豚、熱帶班海豚跳躍海面。至於墾丁以及綠島、澎湖地區,還有美麗的珊瑚群。

此外,台灣的林木資源極之豐富,獨有的檜木就極受世界各地歡迎。台灣 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超過 200 座,是少有的地理現象。因為山地多,台灣各類型的登山活動相當風行;台灣有山有水,單是環島旅遊就很精彩了!

自由民主下的藍綠政治生態

1987 年 7 月 15 日,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令」,其後更廢除「黨禁和報禁」。解除戒嚴令,意即表示「戒嚴令」不再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穩固統治的重要法律,並等同宣布台灣不再是處於如戰爭般的緊急狀態。隨著解除戒嚴、廢除黨禁和報禁,台灣當即邁入政黨政治時代,確立代議民主制。簡言之,台灣已非一黨獨大之威權國家,而是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開放之國家。具體而言,政治民主乃政黨政治;經濟自由乃市場經濟;社會開放乃言論自由。1996 年,台灣第一次由公民直選總統、副總統,到 2000 年第一次政黨輪替,2008 年第二次的政黨輪替。

今天的台灣,是自由民主的法治國家。以巴黎為基地的無國界記者組織發表了 2015 年度全球新聞自由度報告,中國在 180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 176位,香港排在第 70 位,至於台灣則名列第 51 位,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中排名最高。

自 1987 年台灣開放「黨禁」以來,政黨就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台灣的政黨,最主要的有三個,分別是:民進黨(民主進步黨)、國民黨和親民黨,其次有一定影響力的,是台聯黨、新黨等等。藍綠之分,主要在國族認同的意識形態有別。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強調「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台灣是中國,因國民黨黨徽是青天白日旗之故,泛稱為「藍」。民進黨、台聯黨,強調「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台灣就是台灣,因民進黨創黨時的黨旗是綠色底白色米字,中央有綠色台灣之故,泛稱為「綠」。

台灣自1987 年解嚴、開放大陸探親後,兩岸關係產生巨大的變化,台灣執政當局,蔣經國總統放棄了「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原則,一掃過去拒絕與中國大陸的互動;對內則因 1986 年民進黨宣布成立,造成國內新的政治局勢發展,台灣內部開始出現競爭性的政黨。由於民進黨對於國民黨的政權挑戰,不斷刺激了台灣本土意識的興起,也讓台灣愈來愈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姿態來面對大陸,這是兩岸關係的最大障礙。台灣本土意識的興起,讓台灣在國家認同問題上,產生了「中國認同」或「台灣認同」之爭論。

由於藍綠在意識形態上不斷爭論,不少台灣人開始厭倦此種政治文化,遂傾向支持「超越藍綠」的主張。柯文哲堅持以無黨籍的身份參選台北市市長,最後並以 853,983 票擊敗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這場選舉,說明「超越藍綠」的基調為大眾受落。總結而言,在民主政治發展的路上,台灣確實比香港走得快,也走得遠。

《樂戶台灣 移居生活提案》封面。(天窗出版社提供)
《樂戶台灣 移居生活提案》封面。(天窗出版社提供)

*本文選自樂戶台灣:移居生活提案,作者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前中學教師。2011年應舊生邀請到高雄小住,當地人的熱情、和善,讓她萬分感動,更由此發現理想生活的原形,從而萌生移居台灣的念頭,翌年退休後與丈夫透過投資移民入籍台灣,現居於高雄過著優哉悠哉的日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