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演的思覺失調症是啥?台灣很多人得病嗎?醫師完整說明!所有人都該懂

2019-04-10 13:01

? 人氣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許多誤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通常會伴有慢性、反覆的精神症狀,主要和思考和知覺的失調有關。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躁鬱症或者是失眠一樣,都是精神科醫師常處理的疾病與症狀,但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多人會覺得陌生,甚至因為陌生而產生恐懼。但這個疾病並不少見,在人口中大約有 1% 的人有思覺失調症,也就是說,光是在台灣可能就有超過 10 萬名思覺失調症個案。只是因為長期對精神疾病的漠視與不關心,這些朋友往往生活在社會相對陰暗的角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思覺失調症在早年其實被稱為「精神分裂症」,這樣聽起來嚇人的名稱,更是讓許多病友與家屬因為社會的不解與標籤化,而更難以得到支持與幫助。 MedPartner 團隊醫師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除了完整說明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症狀與治療方式以外,也希望大家能在了解、同理的基礎下,讓整個社會與思覺失調症的病友以及家屬一起努力,共同面對這個疾病。

因為世界上最可怕的,也許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誤解,與錯誤的標籤。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身邊需要的人。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舊稱「精神分裂症」造成許多誤解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在 2014 年以前,在台灣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精神分裂」這個詞,光是用聽的,就夠讓病友以及家屬嚇得魂飛魄散了,而且也容易讓社會對這個疾病產生錯誤的標籤。因此在 2014 年時,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將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大家可別覺得只是改個名,有什麼意義?其實意義很重大喔!在當年,許多民眾因為「精神分裂」這四個字受到的疾病污名,因此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的精神狀況、拒絕求助、不敢就醫、不願意繼續治療或復健,這造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讓個案距離康復的路越來越遠。

改成「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其實更接近了這個疾病的本質,也就是「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其實代表疾病是有「恢復的可能性」,讓人不會感到絕望,就像被診斷「賀爾蒙失調」一樣,多數人不會覺得是絕症。而且在日本的研究中,也發現將精神疾病正名後,個案更有意願回診、完成治療。

思覺失調症的病因是什麼?很多人會得到這個病嗎?

思覺失調症的明確病因還不清楚,但比較明確知道的是,這個疾病在全球的發生率大概在 1% 左右,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到 20 幾歲的這段時間發病,在 12 歲以前或 45 歲以後發病的人較少,另外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差不多,不過女性發病的時間,可能比男性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