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三國啓示錄─國家為人民而存在

2019-02-24 06:20

? 人氣

作者指出,《三國演義》一書可以給現代人帶來很深刻的啟示。(資料照,網路圖片)

作者指出,《三國演義》一書可以給現代人帶來很深刻的啟示。(資料照,網路圖片)

近來重讀《三國演義》,有新的領悟。尤其是蜀道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唐‧李白有一首詩–《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樂府詩,是歌詠劍門蜀道的經典作品,也是李白的成名代表作。

長久以來,中原人士常將甘陝入川的道路稱為古蜀道〔較著名的有陰平道與金牛道〕,是古代成都到長安的官道。橫貫半個四川的古蜀道,就像一條穿行於崇山峻嶺間的遊龍,其上遍布三國的歷史文化遺跡,這些星羅棋佈的三國遺跡,在在印証了這條道路在三國時期的繁榮昌盛,與“三國志”、“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描繪互相吻合。“劍門蜀道”就是古蜀道最精彩的一段。

劍門蜀道,西從四川梓潼起,北至昭化、廣元,全長約240公里。在這一條古驛道上,沿線錯落分布了古關、古城、古道、古樹、古村落、古橋、古井、古驛鋪、古寺、古寨、古棧道,等等璀璨的旅遊文化明珠,構成了精采絕倫的雄關漫道景觀,成為獨步天下的一絕!

西元263年,魏國滅蜀國的戰役中,鍾會和鄧艾兩支兵馬,一正一奇,最後收降劉禪,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鄧艾,鍾會兩個人都死於非命,司馬昭為什麼要殺兩個剛剛滅蜀的功臣呢?鄧艾當時是不支持伐蜀的,這也是司馬昭不讓他做主將的原因之一,但是當司馬昭命令下來時候,他也得必須執行,阻擊姜維兵馬去救援鍾會大軍攻打的蜀軍關隘–劍門關。

姜維智謀迭出,最終姜維成功的擺脫兵比較少的鄧艾軍前鋒部隊的阻攔,及時趕到了劍門關阻止鍾會十萬大軍,給鍾會大軍造成了困難,直到成都劉禪投降,鍾會都沒有攻破劍門關。鍾會惱怒自己功勞全被鄧艾奪走,憤恨不平,加上姜維詐降並挑撥離間,於是到成都後,假借鄧艾謀反理由上報司馬昭,後者於是下令鍾會逮捕鄧艾回都,鍾會擔心鄧艾回都後告知詳情,恐對他不利,於是派人在半途劫殺鄧艾父子。

原本蜀國不會那麼早亡的,只因被姜維甩開的鄧艾,取道叢林密佈、崎嶇難行的陰平道到摩天頂,再令全體士官兵裹著毯子滾下摩天頂,即使三萬人最後只剩下一萬人,但是摩天頂下江油小城的蜀軍,萬萬沒有料到敵人敢走陰平道並滾下高達一兩千多公尺的摩天頂,所以很快就舉白旗投降,鄧艾部隊於是能長驅直入攻下成都。鄧艾有勇有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完成滅蜀壯舉;蜀國滅亡,乃疏於防範。

原本當時天下三分,如果彼此互不挑釁,應可以相安無事,永保和平,無奈蜀國自認正統,想要一統天下,延續大漢國祚,因此從孔明到姜維,屢次北伐,勞師動眾,卻始終打不下魏國,最後損兵折將,反而被滅,實在愚不可及。蜀國應該想到,當他攻擊魏國時,吳國可能趁虛而入偷襲他,否則等魏國被滅,下一個一定是吳國。事實也是如此,否則關雲長為何被東吳呂蒙偷襲?蜀國如果與吳國修好外交關係,魏國誰也不敢動,則天下太平。所以蜀國之所以被滅,是因為劉備太貪心,自以為是正統,非一統天下不可。孔明也是愚忠,老是想併吞人家,是家天下思想害了他,否則當時魏國百姓活得好好的,人家希望你去統一他們嗎?當時蜀國可是天府之國,為何還不滿足?

其實漢朝的創始人劉邦本身也不是甚麼好東西,只因知人善任又心黑手辣,所以能夠打敗項羽,完成霸業。在兩霸相爭期間,項羽曾挾持劉邦之父,威脅他投降,否則要將他父親下油鍋,劉邦居然笑說,他也想喝一杯羹,這是人子應說的話嗎?甚至在逃難時,居然狠心想將子女推下馬車,以便馬車跑快一點,簡直是禽獸不如,畢竟虎毒尚不敢食其子,劉邦為了逃命,居然狠心想拋棄骨肉,這還是人父嗎?這種痞子所建立的江山,又有何值得恭維之處?

劉邦白登之圍。(圖/維基百科)
作者認為,劉邦在歷史上就是個痞子,痞子所建立的江山,又有何值得恭維之處?(圖/維基百科)

劉邦太太呂后的狠毒也不下於其夫,居然將劉邦的愛妃戚夫人凌遲成「人彘」,且將其兒子毒死,也打死功臣韓信。雖然戚夫人侵害其利益,但其手段也未免太狠了,畢竟只要將她降為平民逐出宮,不就可以了嗎?夫妻兩個為了自己江山,都很心黑手辣,不知感恩,簡直都不是人,這樣的江山又有何值得驕傲的?如果沒有張良、韓信等功臣輔助,劉邦能打敗項羽嗎?孔明也只是書呆子而已,甘願當劉家的奴才,不知取而代之,卻扶持昏庸的阿斗當家,以致北伐頻頻受挫,勞民又傷財,最後含恨以終,就是大一統迂腐觀念害了他。

魏、吳、蜀三國的後代可說都是「了尾仔」,以致後來誰也沒有統一誰,卻都被老謀深算的司馬家族一一所滅。司馬家族雖然創立晉朝,其子孫也一代不如一代,最後也一樣被別人人取而代之。接下來的其他皇朝,一樣不斷重複「成王敗寇」的戲碼,主因都是實施獨裁專制政體所致,因為南斯拉夫政治家吉拉斯曾說:「專制必然帶來腐敗,越專制則越腐敗」。搞不懂中國為何如此不長進,至今還是如此?

中國不是很早有民主思想嗎?如《尚書》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就會安寧。孟子《盡心篇》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百姓最重要,社會的鬼神信仰其次,國家領導人最不重要。然而結果為何?有哪一朝代做到?不是剛好相反嗎?為何許多糊塗蛋或暴君也能當皇帝?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盡心篇》的內容。

歐美國家本來也是獨裁體制,美英法等國家卻能於兩百年前率先實施君主立憲或民主制度,所以是目前世界上最富強又民主的國家,只因歐洲誕生盧梭、伏爾泰與孟德斯鳩等啟蒙大思想家,而中國孔子的尊君思想,主宰中原文化兩千年,造就一堆專制、獨裁或腐敗的政體,讓中原民族不斷在「成王敗寇」輪迴,死傷無數,人民苦不堪言。譬如,當初清朝如果早五十年,像美國或英國一樣,實施君主立憲或民主制度,讓民意能上達,日後會發生太平天國之亂嗎?甲午戰爭會一敗塗地嗎?又可能發生義和團事變,甚至被人民推翻嗎?

三國演義中,值得稱道的是關公的忠義、趙子龍的英勇與孔明的睿智,只是其中有些情節可能不符合史實,如「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備受質疑。 他們的風範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忠君思想倒可不必,畢竟時代已經不同,搞不懂為何高中國文課本有孔明《出師表》的文章!學生讀了這樣的文章對於他們的語文能力或人格修養有何好處?試問,現在還有人用文言文書寫嗎?還有人效忠年幼又昏庸的君主嗎?如果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或文學素養,大可請學生研讀《三國演義》,並請他們寫篇研讀心得或發表批判性的感想,可能會比較有意義,畢竟其中有些兵法策略或國際關係,可以運用在現代的戰場或商場上。

當年孔明如果能尊重三國鼎立的平衡局勢,井水不犯河水,禮尚往來,互通有無,三國人民生活必定福樂安康,為何一定要統一人家不可?試問,誰說天下應該是劉家的?劉邦原本只是無賴之輩,劉邦靠鬥爭與詐術取得天下,統一後又大殺功臣,只是為了鞏固自家天下,這樣的政權值得效忠嗎?統治四百年難道還不滿足嗎?孔明就是讀了太多儒家學說,所以秉持迂腐的忠君思想,一心一意想要恢復漢朝天下,結果自取滅亡。如果漢朝一開始就如同美國一樣,實施民主制度,讓兩黨輪流執政,後代子孫會一代不如一代,終致腐敗叢生而滅亡嗎?

從數據角度分析三國各個時期的人物陣營情況。(圖/網路截圖)
中國古代的風氣,似乎非得來個統一才能成為歷史英雄。(圖/網路截圖)

《三國演義》對華人大一統的觀念有很深的影響,但是應順乎世界潮流,畢竟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才是世界的主流,忠君思想應該改為對人民效忠,不是對獨裁君主或空泛的國家圖騰效忠,畢竟人民才是主人,執政者只是僕人。大一統的觀念應建立在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基礎上,如同美國一樣,不需要硬逼別人與你統一,而是自己做好,讓別人想與你統一時,你不一定要同意,如波多黎各不就是如此嗎?美國至今沒有同意讓波多黎各成為他的一州,主因是政治與經濟層面,因為波多黎各人傾向美國民主黨,共和當人自然不爽,且波多黎各人成為美國公民後,得以享受美國公民的福利,美國又須負責波多黎各的財政爛攤子,自然猶豫不決。

中國人老是愛談中華民族,其實中華民族也如同美國一樣是一人種大熔爐,沒有所謂純種的中國人。美國是以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為立國基礎,讓各民族自動與其融合,即使曾經以武力征服印地安人並畜養黑奴,如今境內各民族已經平等,也尊重各民族的自治權,更不會去干涉人家的言論與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兩百年來,美國得以不斷吸引各國嚮往自由的人成為他們的公民,其中包括科學家愛因斯坦與費米,這兩人是美國首先製造原子彈的功臣,讓美國最後戰勝日本,結束二戰,成為舉世最強大的國家。反觀中國呢?有多少外籍人士願意成為他們的公民?許多高官與人民還巴不得移民國外,一心一意想當外國人,否則美、加、紐、澳之「二奶村」又怎麼說?許多有錢的商人或藝人也有外國籍。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的政治鬥爭,主角不外毛與蔣,表面上,一個標榜為工農兵爭取平等,一個是保障資本家與地主的利益,其實共同點就是想當皇帝,所以都實施專制獨裁,不管人民死活,讓好不容易擺脫帝制的中國人民,又落入獨裁者統治中,因為只有一黨獨大,其它政黨只是「廁所裡的花瓶」,當「裝飾品」而已。許多歐美國家早在兩百年前已經進入民主社會,日本的君主立憲與民主制度也已超過百年,中國兩三千年卻始終在不同朝代的帝制中輪迴,是否可悲?老毛想統一台灣,倒也罷了,老蔣也想統一人家,是否太不自量力了?誰是漢?誰又是賊?由「成王敗寇」歷史定律決定,看誰比較得民心。老蔣就是缺乏自知之明,以為自己才是正統,所以1971年,老蔣秉持「漢賊不兩立」的原則,不願意接受美國比照南北韓或東西德模式的建議,悍然退出聯合國,以致各項條件都比別人強的台灣,今日成為國際孤兒。

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像(AP)
毛澤東統治的中國,仍脫離不了帝制思維。(AP)

歷史已證明,毛與蔣都沒有民主思維,都想當皇帝,都是以人民為芻狗。毛在中國搞大躍進與三反五反等,以致有成千上萬人受害;蔣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長期戒嚴中,又造成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目前的中國是鄒容、林覺民與黃興等革命志士理想中的自由與民主社會嗎?台灣若沒有許多民主人士的奮鬥與犧牲,又可能有今日的自由與民主嗎?《三國演義》可以做為我們的歷史借鏡,以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蜀國不自量力想要併吞人家的結果,最後反而被魏所滅,但是魏吳蜀三國最後卻歸於「惦惦吃三碗公」的司馬一家,顯示內憂往往大於外患。

1931年11月22日,愛因斯坦發表了《主權的限制》一文。這篇文章精辟地闡述了他的國家觀。他指出:「國家是為人而設立,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我認為國家的最高使命是保護個人,並且使他們有可能發展成為有創造才能的人。······國家應當是我們的公僕;而我們不應當是國家的奴隸。」這樣的觀點,不僅是愛因斯坦,也是當時許多歐洲著名科學家與各界人士,寧願放棄「祖國」國籍,入籍美國的主因。74年後,德國將愛因斯坦以上的政治信條刻在政府大樓上,以提醒德國人勿忘歷史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國家之所以無法長久,就是因為專制獨裁所致。反之,歐美日韓與以色列等民主國家,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畢竟各政黨可以輪替,但只要國家名稱不便,則沒有所謂改朝換代之說。

1933年3月10日,愛因斯坦在美國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稱,「只要我還能有所選擇,我就只想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裡,這個國家中所實行的是:公民自由、寬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著人們有用言語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的無論哪種可能有的信念。這些條件目前在德國都不存在。」此與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現,無道則隱」信條相比,說明東西文化確有相通之處。當年戒嚴時期,許多台灣知青無不抱著:「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許多人去了就不回來,也是同樣道理。

中國歷朝興替之間,之所以常發生動亂,就是因為專制政治實施久了,必然帶來腐敗,越專制則越腐敗,所以秦國統一中原沒幾年就垮了,項羽雖然打敗秦國,卻也被劉邦所敗,劉邦建立漢朝,也只是以後一個專制政體取代前一個專制政體,只是活了比較久一點而已,如果實施民主政治,會有「成王敗寇」的歷史輪迴嗎?同樣,如果實施民主政治,當時蜀國人民會同意劉備與孔明北伐曹魏嗎?當年的蜀國會比魏國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嗎?蜀國人民生活會比魏國好嗎?

難道當時民眾不會質疑,誰說江山就是你劉家的?我們為何要幫你劉家統一天下?

如果只是因為血統、信仰與文化相同,就應該統一,那麼美、加、紐、澳等國家為何不與英國或歐洲某一「祖國」統一?何況他們還都是民主國家。如歐美許多國家,彼此血統、信仰與文化大致相同,但是政治上各自獨立,彼此承認各自勢力範圍,禮尚往來,互通有無,難道不好嗎?美國與英國可說是同文同種,但是美國人寧願做自己,與英國保持朋友關係。如果當年美國沒有脫離英國獨立,二戰初期,面臨存亡之秋的英國,會有美國這個富強的親戚拔刀相助嗎?

總之,《三國演義》一書可以給現代人帶來很深刻的啟示,即愛因斯坦所說:「國家是為人而設立,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國家應當是我們的公僕;而我們不應當是國家的奴隸」,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不僅是立國的根基,也是吸引「四海歸心」的準則。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