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專文:只帶手提打字機一架,悽愴登機南渡

2019-02-09 06:20

? 人氣

「平郊戰火蔓延,槍砲聲更加雜亂緊急,清華園內的國軍砲兵已於淩晨悄然撤去。下午,共軍一部開到並進駐清華園,平郊海甸一帶已成為共產黨軍隊的天下。在南京為搶救學人計畫翹首北望終未如願的蔣介石,心知北平存亡到了最後關頭」。圖為北京清華大學校園景觀。(取自北京清華大學官網)

「平郊戰火蔓延,槍砲聲更加雜亂緊急,清華園內的國軍砲兵已於淩晨悄然撤去。下午,共軍一部開到並進駐清華園,平郊海甸一帶已成為共產黨軍隊的天下。在南京為搶救學人計畫翹首北望終未如願的蔣介石,心知北平存亡到了最後關頭」。圖為北京清華大學校園景觀。(取自北京清華大學官網)

在國民政府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朱家驊、傅斯年、杭立武、蔣經國、陳雪屏等在蔣介石授意下,於南京緊急磋商謀劃「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畫」細節辦法,並很快擬定了「搶救人員」名單。名單包括四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各院校館所行政負責人;

(二)因政治關係必離者;

(三)中央研究院院士;

(四)在學術上有貢獻並自願南來者。

計畫既定,立即實施。南京方面急電北大祕書長鄭天挺,令其迅速組織胡適、梅貽琦等平津重量級知識分子火速南下,共商圖存大計。密電到達,胡適以籌備北大五十週年校慶為由不肯起身,而接到電文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也磨蹭觀望。直到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胡適接到朱家驊親自拍發的密電:「明天派專機到平接你與陳寅恪一家來京」,才有離平的打算。不巧的是,就在這一天,清華校園「北面即有砲聲,晚間有大部由平綏路退下的國民黨軍,住在學校附近。十三日上午砲聲更近,在[清華]氣象臺及宿舍屋頂上,已可望見北面戰爭的進行。」[26]當國民政府由南京派出的飛機飛抵北平上空時,南苑機場已被解放軍控制,飛機無法降落,遂在密集砲火硝煙中空返而回。

十二月十四日,蔣介石兩次親自打電報摧促胡適飛南京,並派專機迎接。胡得此消息,知北平不可再留,決定乘機南飛。行前的匆忙慌亂中,胡適給北大祕書長鄭天挺和湯用彤等人留下了一張便箋:

今早及今午連接政府幾個電報,要我即南去。我就毫無準備的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託你們幾位同事維持。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

此時北平南苑機場仍被共軍控制,當天南京派來的飛機未克降落,胡適夫婦與城內的清華大學教授陳寅恪等人聯絡,等待下班飛機到來後再設法南行。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隨後的7月17日,時任中華民國實際最高領導人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此演說稱為《廬山聲明》。(資料照))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隨後的7月17日,時任中華民國實際最高領導人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此演說稱為《廬山聲明》。(資料照))

十五日,平郊戰火蔓延,槍砲聲更加雜亂緊急,清華園內的國軍砲兵已於淩晨悄然撤去。下午,共軍一部開到並進駐清華園,平郊海甸一帶已成為共產黨軍隊的天下。在南京為「搶救學人」計畫翹首北望終未如願的蔣介石,心知北平存亡到了最後關頭,再搶救無著便無機會,萬分焦急中親自下達手諭派出飛機再次飛往北平,胡適、陳寅恪兩家聞訊趕至中南海勤政殿等候。北平「剿總」傅作義下令城外部隊組織兵力向南苑機場攻擊,不惜一切代價奪回機場,完成「搶救學人計畫」。國共兩軍經過兩個輪次的浴血大戰,解放軍退縮,國軍奪回了機場控制權。下午,南京派出的飛機冒著解放軍發射的砲火在北平南苑機場緊急降落,傅作義命人通知胡適等立即前往登機。於是,胡適與陳寅恪兩家,立即從中南海勤政殿門前換乘傅總司令的座駕駛往南苑機場。與此同時,北大、清華的毛子水、錢思亮、英千里、黃金鰲等著名教授,先後乘車到達南苑機場。因時間緊迫,被搶救南飛的教授除了手中幾件行李,再無他物。胡適只挑選了視為珍寶的甲戌本十六回《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和《水經注》稿本隨身攜帶,與夫人江冬秀一起南飛,小兒子胡思杜卻出乎意料地自願留在北平,迎接「解放」。而陳寅恪在登機前的悽惶愴然中,留下了一首政治態度鮮明、對後世研究陳氏思想至關重要、標題長達三十八字的「亂離永訣詩」:

戊子陽曆十二月十五日於北平中南海公園勤政殿門前等車至南苑乘飛機中作並寄親友

臨老三回值亂離,北平盧溝橋事變,香港太平洋戰爭及此次

蔡威淚盡血猶垂。

眾生顛倒成何說,殘命維持轉自疑。

去眼池臺成永訣,銷魂巷陌記當時。

北歸一夢原知短,如此匆匆更可悲。

就在胡適、陳寅恪一家飛往南京的當天,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正式免除臺灣大學校長莊長恭職務,任命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為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並公示。對於這一任命,傅斯年並未理會,他深知還有清華校長梅貽琦與諸多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一大批學人沒有搶救出來,必須利用一切可行的方案加以搶救。十六日,負責指揮「搶救學人計畫」的傅斯年再擬一快函代電,通過航空系統由平津路局轉致北大祕書長鄭天挺,急切要求對方再作努力。函曰:

天挺:

空運隊可即派兩架機到平,兄前信中所開三批名單,作一次走,又中航機亦可能到平,其他可走者,應即準備勿延,與剿總聯絡,務即辦好送斯年。

此頁乞轉 北大鄭祕書長天挺或清華梅校長!

                                                     弟 傅斯年

一、今日(十六)中航五架大部空歸,想校方未接頭好,可惜之至,以後必須先集中,每人只能帶隨身行李,剿總協助,如協助胡校長是必須的!

二、通知時請千萬勿猶疑,猶疑即失去機會。

三、必須事先集中,與中航聯絡好。

四、凡北大鄭祕書長、或清華梅校長、或師大袁校長出證之搭客(教授及眷屬)均不必在北平付款,在京由教育部直付。

又,大維甚紀念其令妹大縝,乞兄務必問她一下,給她一個機會,至感!

一、決定

二、集中

三、與交通聯絡好

四、剿總協助

今日胡先生與總統談及由總統指定三人小組,陳雪屏、蔣經國及弟,大紱則由弟聯絡,大維大買(賣)力氣,每日調度至可感。只要以上□辦好,而機接(新舊)可行(南按:原文如此),飛機要原原(源源)而來的。

十二月十六日

操勞校務的傅斯年。(台大校史館/flickr)
圖為時任台大校長傅斯年。(台大校史館/flickr)

17日,「搶救」陷入圍城中的「學人」計畫仍在進行,鑒於北平方面無一點音信傳出,傅斯年於焦急中再發一電:

特快

北京大學鄭祕書長毅生兄: 

北平速湊夠一機人數約四十人後即急電雪屏,友人可走者均須搭此款機。                                                                             

斯年 元

南京方面急如星火,北平方面卻因解放軍圍城正緊,飛機降落與起飛地點皆成問題,南苑機場險象環生。無奈中,北平「剿總」只好在城內東單一塊空地上搶修跑道,可供小型飛機起降,這條跑道成為南飛人員唯一的通道與出口。

清華大學於十三日下午砲聲緊迫宣布停課後,國共兩軍在附近地區展開搏殺,清華師生四散,有的入城避難,有的散往各地,多數仍在清華園「靜觀待變」。周邊居民於砲火中紛紛入清華園避難,空氣更趨緊張,各色人等陷於對戰爭的恐懼與慌亂之中。時清華保管小組已設城內騎河樓校友會居地,校長梅貽琦因學校經費枯竭,乘車進城設法,臨走對同事說提些款項明天一早趕回,想不到當晚電話得悉共軍已占領北平西郊各地,清華園已落其包圍圈中,師生出入已受限制,西山通西直門之大路亦遭封閉。十五日,大批共軍開始圍城,梅貽琦已無法出城,遂以電話通知,請校務會議代理校務,馮友蘭為主席,暫主持校內事務,並設法維護校產及師生安全。

延至十九日下午,梅貽琦接到南京「搶救學人計畫委員會」將於明天派飛機在北平東單降落,並請他組織學人登機南飛的電報。事涉緊急,許多重要事務已來不及處理,落荒於城內的清華員生亦無法安置。當天夜晚,梅貽琦匆草一書給北大的湯用彤、周炳琳、鄭天挺等人,書曰:

錫予、枚蓀、毅生諸兄惠鑒:

明日如竟走了,關於城內清華員生事宜,還須請費神照料,既愧且感。清華現在城內教員中,已囑託五位負責聯繫:許振英、陳體強、唐統一、李宗津、張肖虎。

1. 前商請北大墊備教職員借款各若干,辦法如改,按各人底薪核發十二月份薪數亦好,或尤較直捷,請酌定告張君等。

2. 如能領到三個月經費(包括學生公費),琦意學生不必發給三個月,仍照現辦法維持為妥。(有公費者以後再清結)

3. 北大如於近期上課,可否請令清華百餘學生依班系寄讀,俾得完成本期學業,則嘉惠更多矣。

臨別心緒煩亂,不盡欲言,諸友均祈代候。

弟 梅貽琦 匆啟

十二月十九日夜

這是已知梅貽琦飛南京前草就的最後一封書信,清華師生的命運自在其掛懷之中。

二十日,南京方面派出的飛機在北平東單降落,原擬由東長安街越哈德(崇文)門起飛,但因天氣霧雨交加無法行動,直等到二十一日下午一時霧開雲散,梅貽琦率領第二批政府「搶救」學人登機啟行。為數不多的送行者「目睹先生只帶手提打字機一架,別無長物,神情悽愴,默然登機。飛機越過城牆時,只見機身僅高過五六尺許,大家驚歎不已。」

當晚,梅貽琦一行抵達南京明故宮機場,前往採訪的《申報》記者連夜發出如下電訊:

政府派專機飛平救援各大學名教授之工作,因北平城內機場可資使用,已於廿一日開始,第一批教授及其眷屬等廿四人,廿一日下午五時分乘專機兩架先後飛抵京,其中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及李書華、袁同禮、楊武之、董守義、張頤、張起鈞、顧毓珍、趙梅伯、江文錦等。專機抵達時傅斯年、陳雪屏及蔣經國等均至機場歡迎。據梅貽琦氏語記者,北平一週前確甚緊張,現已較前穩定,清華大學一度停課,現已復課,學校對於應變亦已有準備。記者詢以如北方各校之校長及教授南來,是否仍如抗戰時期相同,設立聯合大學,梅氏稱現與抗戰時期不同,另設聯大或無可能。

梅貽琦由北平南飛以及日後具體情形,從梅給夫人韓詠華信中略知大概,梅說:「起飛空場不大,跑道不長,吾們的飛機是第一次載重起飛,C47只載十四人,連行李不過半量,起飛的幾秒鐘實在擔心。聽說駕駛員是空軍選的好手,所以很順利的起飛了。五點到南京。在我們之後第二架就費些事,但亦平安到達了。現住在赤壁街三號招待所,與胡先生同住,消息較為靈通。不過來客太多,往往終日不能做事。」又說:「平津各校員生南來者人雖不多,亦有事須照料,所以成立一『聯合辦事處』,吾為主任,北洋大學張校長含英為副主任,有問題時再與胡校長等共同商量。在此人員均自一月起在南京發薪,所以清華的薪津即從一月起,不必向北大借領。」

《大學與大師》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大學與大師》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岳南,曾為編輯、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另有《南渡北歸》、《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十餘部。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大學與大師:一九三○至一九六○,烽火中的大學如何奠基百年教育》(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