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件寫什麼,他們新聞就發什麼?專家揭露《南華早報》如何做出問題報導

2019-01-21 13:26

? 人氣

霍諾維奇在其網站(IPVM.com)撰文指出,河園大廈安裝的是海康威視的監控攝影機(IP Camera),不是臉部識別系統(Facial Recognition)。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霍諾維奇說,「市場上出售的所有IP攝影機中99.999%不是'AI產品',它們只是具有通常不准確的簡單分析的攝影機。這是我的文章的核心。《南華早報》要么不知道,要么忽略了這種區別。」

霍諾維奇在其文章中指出,《南華早報》報導說,有關「2014年以來數千隻『天網』式攝影機在人工智能軟體幫助下監控河邊公園」的說法是根據海康威視網站的一篇文章,但實際卻查無出處。

另一位影片監控專家也向美國之音提供了類似的看法。數碼障礙公司(Digital Barriers)首席執行官扎克·多夫曼(Zak Doffman)說,裝在那座大廈裡的攝影機並不是《南華早報》文章說的「天網」式攝影機,「這些攝影機是2012年安裝的,遠比『天網』早」,「 這些攝影機也不具備人工智能的臉部識別,只是一種影片監視系統」。

《南華早報》報導中舉出的唯一顯示紐約市警察局好像在使用海康威視技術的例子,引自美國網絡安全網站《安全今日》(Security Today)2014年10月1日的一則報導。

舊故事新說法

《安全今日》的原版故事這樣說「一個警方想抓的年輕人進入河園大廈,但在警方趕到之前逃逸了,但他的圖像被錄在攝影機儲存在IP影片監視系統中。一個星期後,大廈保安看到他再度進入大廈,打電話報警,並利用攝影機跟踪走廊裡的嫌犯,進入電梯,直到14樓。」

但《南華早報》的報導說: 「一個警方想抓的年輕人進入大廈去看朋友,他在電腦數據庫裡的照片和臉部識別軟體觸發了一個給警方的警報。」

霍諾維奇說:「這座居民大廈根本沒有使用臉部識別軟體,而海康威視2014年還沒有提供臉部識別系統,他們只使用了監視攝影機技術。」

多夫曼說,《南華早報》的報導扭曲了故事,「直接說臉部識別技術定位了這個嫌疑犯。但傳統攝影機是沒有臉部識別功能的,它只是一般的高清IP攝影機。」

多夫曼在《富比世》撰文指出: 「數年前紐約很多地方安裝了海康威視的攝影機,這是對的;紐約市警察局可以進入某些影片網絡,就跟很多情況下商用監視系統接通警方控制室一樣,也是對的。但是一個安全監控室使用數百個高清影片監視攝影機,以人工方式在某個地點進行跟踪,與使用臉部識別系統、根據監視名單觸發自動警報是很不同的。」

人工智能與人權關切

美國對AI/臉部識別技術的普遍適用性受到很大限制。這一點不同於專制國家。據美國技術新聞和媒體網The Verge報導, 1月15日,90個團體組成的一個組織致函亞馬遜、谷歌和微軟公司,呼籲它們保證不要將臉部識別技術出售給美國政府。報導說,包括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難民和移民教育和法律服務中心(RAICES)和電子前沿基金會(EFF)在內的這一組織,向矽谷最具影響力的公司和他們建立臉部識別系統的努力施加壓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