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不等於壓歲錢!華人社會五花八門的壓歲錢與紅包文化

2016-02-08 13:21

? 人氣

香港的26歲未婚上班族王先生說,他會在回內地老家時給奶奶紅包,但不會給爸媽。他覺得香港的紅包文化「好麻煩」,「雖然我還沒經歷過(發錢),但聽說隨便包都得花上一兩千,要給很多人,不給又怕對方生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一般也是結婚之後才開始給紅包,但也因人而異。一些已在工作的未婚人士表示,工作之後就不領紅包了,但還不會包給晚輩。

至於在台灣,約定俗成是在工作之後就要開始包紅包──包給長輩表示心意,包給晚輩表示祝福。

25歲的上班族陳小姐今年第一次包紅包,她說:「壓力很大,我的薪水不多,卻要包給爸媽爺爺奶奶等六個長輩,而且要湊吉祥數字。幸好我是同輩裏年紀最大的,還沒有侄兒輩,否則就更花錢了。」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也有此習俗,結婚後或工作後開始包的都有。馬來西亞的梁同學說,一般是包給後輩為主。包紅包的價碼看個人財力和遠近親疏有別。梁同學又說,當小孩時當然會很期待拿紅包,「但我家之前家境不好,所以每到過年父母都會很折騰,除了買新衣和年貨之外,還要生出錢來包紅包,而且去有很多小孩的親戚家更是頭痛。」

「微信紅包」

微信紅包的價值從幾毛錢到幾百塊都有。也不只限於長輩發給晚輩。「有些長輩搶得更封呢。」一名受訪者表示。(BBC中文網)
微信紅包的價值從幾毛錢到幾百塊都有。也不只限於長輩發給晚輩。「有些長輩搶得更封呢。」一名受訪者表示。(BBC中文網)

在線支付發展日趨成熟的中國,2014年起,在通訊軟件「微信」(Wechat)上發送「微信紅包」成為新的過年潮流。

使用者可以綁定銀行卡,運用業者提供的在線支付技術,將金額幾毛錢到幾百元不等的「紅包」設定在群組裏發送讓大家搶,或發送給個人。

蘭州人賈同學說,去年他大半的年節時間都盯著手機搶紅包、發紅包,「去年累積賺了一千多(人民幣),」正在英國攻讀人類學博士班的他認為,在科技改變社會的浪潮下,「微信紅包還算是把科技和傳統結合得算好的呢。」他說親戚間因為搶紅包而在增進了在群組裏的交流,「微信紅包是增進交流的載體,是一種社交溝通,而並不是像有些人批評的,現在的人只圍著手機過年。」

他也談到,微信紅包打破了空間限制,將各地的親戚朋友串聯在一起共度新年。今年他也已經凖備好在英國投入「微信紅包搶奪戰」。

林茂賢認為「微信紅包」的興起,是時代與科技變遷下的正常現象: 「隨著時代改變,很多新的民俗會被創造,如果是彼此祝福好玩、有趣,都是OK的。」

一名福建人向BBC中文網說,她認為:「微信紅包目前還沒有取代壓歲錢,如果見得到面還是傾向給實體紅包,微信紅包只是補充,金額不限、發一發圖個搶紅包的樂趣而已。除非見不到面,有人就會拿微信紅包,裝上實體紅包的公訂價,這就和真紅包一樣了。」

在北京工作的福建人王先生也說:「過年還是要拿紅色的`紅包'才有感覺。重要的是紅包的寓意,而不是裏面那點錢。電子的就沒有那種寓意在了,要嘛純粹給錢、要嘛娛樂。」

新加坡人林先生說,現在也有新加坡的銀行推出電子紅包,但「感覺長輩們都不會用,我媽說她還是會給紅包,電子的就失去意義。」

而在今年,台灣人慣用的通訊軟件LINE,也推出了紅包功能,至於能不能如微信紅包一般形成全民運動,在電子支付不如中國普及的台灣,仍有待觀察。

使用守則

台灣流行的通訊軟件LINE也推出紅包功能。(BBC中文網)
台灣流行的通訊軟件LINE也推出紅包功能。(BBC中文網)

林茂賢介紹台灣包紅包的規定, 「金額一定是要雙數,通常是台幣2000元或3600元、6000元,寓意"好事成雙"、"六六大順"。」而為了討吉利,一定要在紅包袋裏放錢,不能放其他東西代替。收到紅包後,在除夕時帶在身上,可以招來一整年的好財運!

(責編:川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