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除了以買票視之,這400億花得毫無正當性

2019-01-08 07:30

? 人氣

蔡政府要「發紅利」給民眾被認為是政策賄選(選取自tw19831113@pixabay/CC0)

蔡政府要「發紅利」給民眾被認為是政策賄選(選取自tw19831113@pixabay/CC0)

在蔡英文總統元旦談話說出要讓民眾「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後,行政院忙著要幫總統圓夢,方案可望在本周出爐。這應該是國內首次發放這種「經濟紅利金」,坦白說,無論理論或實務都毫無依據,除了以政策買票視之外,實在找不出任何道理;而一旦開此先例,未來後患無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小英在元旦談話中是說,過去2年經濟有成長,國家的稅收也都超出預期,她已請行政院盡快提出具體方案,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夠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這就像公司有盈餘,就應該優先給員工分享,一個國家也應該如此。

撇開拿公司有盈餘來比喻國家的錯誤不談,因為此說法在陳其邁競選時拿台積電比擬已被打臉過,小英這段話有兩個重點,成為蔡政府要「發紅利」的理由;一個是「稅收超出預期」,一個是「分享經濟紅利」。但第一個「稅收超出預期」─即所謂的稅收超徵,對財政稍微有了解者就知道,所謂超徵是指最後收到的稅收超出財政部編列預算時的估計,並非指「有財政盈餘」─財政盈餘是指政府當年度的歲入高於歲出,即收到的錢比花的錢多。

而去年雖然有超徵,但實際上仍是赤字預算,實在不構成「發紅利」的條件,過去港、星曾有「發紅包」給民眾之舉,但都是在有龐大的財政盈餘下而為之,且都是以「退稅」(有繳稅者退還部份稅)為主。甚至拉長時間看,即使當年有財政盈餘,考量政府債務餘額仍超過5兆,有盈餘應優先還債,怎麼看都沒有「發紅利」的理由。

也由於稅收超徵這個理由實在難有說服力,蔡政府開始移轉到所謂分享經濟成長紅利的理由,但此說也是似是而非。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2.66%,相較於過去歷史資料,坦白說,成長率屬低度成長,談不上高成長到可「發紅利」的地步;再者,學界時常談要讓勞工多分享經濟果實,其實指的是在整體GDP(國內生產毛額)中,分配給勞工(受雇員工薪資部份)比重要更高,因為近十多年來,勞工分配比例持續下降,股東分配比例則上揚。

簡單講就是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政府,把分享經濟紅利(果實)定義變成:由政府發錢,甚至只要經濟有正成長就構成「發紅利」的理由。

如果經濟成長率2.66%就能喜孜孜的由政府打開國庫發錢「發紅利」,過去20年至少有13年的成長率高於此,甚至有高達10.63%的成長率,豈不全都該發紅利?

而以正統經濟「經濟果實分配」的觀點看,蔡政府更是偽善到不行,因為其推動的稅改方案,讓企業大股東減稅、大幅降低股利所得稅率,這其實是惡化了分配給受雇員工的經濟分配比。但現在卻又拿國庫錢出來說:讓大家分享經濟紅利,豈不荒謬?

再看蔡政府目前規劃的發放方式,是鎖定月薪3萬元以下族群,及中低收入戶,採用現金發放的可能性高,總經費約400億元,約300萬人受惠,平均每人可以拿到1萬多元。

以月薪3萬元以下作為一個定義,到底會引發多少爭議與問題,蔡政府大概不了解也未想清楚。所謂月薪3萬是指經常性薪資3萬元以下嗎?如果是的話,那些低底薪、高獎金的行業,時常是經常性薪資不到3萬但年收入破百萬,這些人是蔡政府拿國庫錢要資助的弱勢嗎?這種情況也同時會出現在月薪3萬元以下,但有高額年終獎金者的身上。還是蔡政府要以年薪除以12個月─也就是平均總薪資當月薪標準?

這個定義也同時有一大問題:薪資不等於收入;同樣是月薪3萬元,但一個人薪資就等於收入,另一個除了薪資外還有其它收入(股利、房租、利息等等),在「貧富等級」上不是同一層級,「發紅利」要把這些全部等同對待嗎?當然,台灣長期存在且占比不低的地下經濟部門,就更不在話下了。

蔡政府此例一開後,更將引發無窮後患與爭議;如果是因超徵或歲計剩餘要「發紅利」,那過去4年超徵的5000億元,是不是就乾脆拿來發紅利,每個人領個2萬多元也好。過去政府從未因稅收超徵、有歲計剩餘、或經濟正成長而「發紅利」,蔡英文開此例之後,倒是變相鼓勵未來政府都要「發紅利」,不發者則面臨民粹壓力。

民主國家的政客向來都有花國庫錢,讓自己當好人、買選票的傾向與誘因,一旦有人開頭後,更是易放難收,後面的政客向來只有加碼、沒有取消,過去的各種老人津貼、老農年金(津貼)都是「顯赫」的案例─老農津貼從1995年推出時的每年56億花費,經過朝野政客不斷加碼、假農民持續增加下,現在每年要花500億元左右。小英開此名不正、言不順的「發紅利」惡例後,是把台灣未來的財政置於火爐之上矣。

如果要更嚴肅專業的談政策,對那些真需要國家幫忙補助的弱勢者,需要的是長期穩定的協助與補助,而非即興式、樂透式的發紅利,政府要作就要根據長期財政的負擔能力作規劃。

至於那些理當有些專業思維的財經部會,在看過經濟部在能源政策上的專業淪喪後,外界又看到財政部也拋棄專業就政治;數日前猶解釋辯駁超徵非財政盈餘的財政部,已不再多話,倒是忙著幫忙總統圓夢,連過去的歲計剩餘都要拿出來用。財經部會專業淪喪,該是台灣最大的「國安危機」吧!不論事後用多少理由圓謊,企業界那句直白的「政策買票」批評,該是「發紅利」政策最佳也是最到位的詮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