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萊特專訪:「新伊麗莎白時代」的中英關係

2015-10-22 10:52

? 人氣

英中兩國都期待對方在朋友圈中扮演更重要地位。(BBC中文網)

英中兩國都期待對方在朋友圈中扮演更重要地位。(BBC中文網)

10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次日,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所長尼布萊特(Robin Niblett)接受BBC中文網專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人民銀行當天宣佈,在倫敦成功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據多家媒體報導,習近平預計將與英國簽署合作建設欣克利角核電站的文件。無論是英國金融界熱盼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擴容,還是頗為吸引眼球的足球項目合作、甚至還有敏感的核電以及通訊項目, 習近平訪英攜帶的「大禮包」正在逐漸打開。

此前一天,尼布萊特剛剛發表了新的長篇研究報告(Britain, Europe and the World: Rethinking the UK』s Circles of Influence),論述和預測英國國際關係走向。如果用中文流行詞匯簡單翻譯的話,這篇報告的主題正是「英國新的朋友圈」。

「新伊麗莎白時代」

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尼布萊特表示,英國正在嘗試從小夥伴(junior partner)做起,與中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在此過程中,英國必須在與美國、歐盟等傳統關係基礎上,找到正確的新平衡,尤其是掌握好英美關係以及英中關係的平衡,「不能過分受制於(overcommitted)中英關係」。

「2010年以來,『新伊麗莎白時代』(neo-Elizabethan age)的英國國際關係正在影響英國外交政策,其特點是,英國減少了對歐盟、美國傳統關係的關注,加強了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邊關係。」尼布萊特表示。

BBC中文網:從戰略角度觀察,您最關注這次訪問期間中英兩國達成的哪項具體合作?為什麼?

尼布萊特:英國政府深知基礎設施老化嚴重,拖累了英國經濟。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債務嚴重,正致力於積極引進外國投資。這是我優先考慮的方向。

我特別關注的領域是,交通和基礎設施,當然還有能源。能源項目尤其是核電項目和金融支持密切相關。英國政府正在致力於新的核能戰略,中國也在向全球出口核電技術,因此能找到合作點。

高速鐵路當然也很重要,不過中國還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

倫敦將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金融服務業佔英國經濟的比例高達12%左右,英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出口國,保持這種地位對經濟非常重要。而在另一方面,今後10-20年時間裡,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變化可能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公司越來越全球化,對國際金融市場和人民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倫敦可成為除了香港之外的人民幣最大外部交易中心。美國和中國的政治問題限制了紐約成為人民幣全球交易中心。

BBC中文網:在您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到了歐洲和美國兩大圈層,那麼中國以後在英國國際關係中扮演何種地位?

尼布萊特:影響圈分析是我在研究報告中重點提及的。我非常清楚地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越來越強大,英國需要重新平衡自己的能力,當前和過去的格局已經不同。

我相信英國會在未來10-20年逐漸成為中國的小夥伴。 中國和美國可以獨立開展外交政策,去影響全球,但英國不具備這種能力。

英國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國際地位。最核心圈層還是歐盟,英國和中國市場的合作還是得放在歐盟和中國經貿關係大框架下考慮,比如中歐自由貿易協議。英國還可以借助5億人口的歐盟來和中國打交道。另一方面,英國應該學習法國、德國和中國做生意的經驗。

我沒有把中國放在第二圈層,歐盟是首先的、臨近的安全保障因素。但在現在這樣一個危險的世界,中東、俄羅斯都對英國的安全存在外部威脅,這方面需要第二圈層的美國來確保安全,環大西洋夥伴關係就是這樣一種機制。英美在同樣的發展階段,除了安全保障外,貿易投資合作已經非常成熟,法律、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也非常接近,這些合作還可以為中英關係提供借鑒。

BBC中文網:在英國國內,很多人在關注中國的環保、人權等問題,中英關係如何面對並解決這些爭論? 

尼布萊特:我認為英國政府做了正確的選擇,對中國作出戰略承諾。

中國政府已經做出了非同尋常的努力,改善人口、經濟等問題,英國可能不太贊同中國的法治等政府治理方面的問題,這是因為英國長期以來有自由社會的傳統,兩國目前差異太大。

關鍵要看中國的發展方向,我認為中國正在走向一個方向,通過經濟發展讓人民受益而不是相反,這種方向抵消了這些問題的負面效果。這和俄羅斯形成鮮明對比,俄羅斯加緊人權、經濟、媒體管制,沒有找到一個平衡的發展方向。

對英國來說,找好一條底線、掌握好雙邊關係的正確平衡非常重要。 我認為,判斷的標凖就是,中國的發展戰略是不是朝著一個好的方向,是不是對世界有利。

但是,我不認可英國政府目前的一些做法。奧斯本訪問了烏魯木齊,他似乎完全不知道在人權等問題上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客觀存在。奧斯本走得太遠了。

我認為他對上交所的訪問是好事,對烏魯木齊的訪問是壞事。

英國也發生了一些和中國相關的駭客事件,但政府沒有公開談論這些爭端。英國政府和公司只是私下談論並加強防備。

英國和美國不同,不用承擔這麼多的國際義務,比如安全、軍事、亞太戰略等。但英美關係不能惡化,如果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和戰爭,美國還是英國的首選伙伴。現在中國還主要是經濟夥伴,英國不能過度依賴和受制於中國。

華為是一個標誌性的公司,其標誌性意義甚至超過亞投行。美國和英國對待華為的不同態度顯示了英美對於中國投資的差異,在這個問題上英國更加專業、實用。英國人說,我們和中國是經濟夥伴,美國人不允許華為在美國投資,但他們沒有制裁華為,也沒有遭到像俄羅斯石油公司一樣的待遇。英國允許華為進入後院,是很有爭議的,但顯示了對中國投資的開放程度,政府可以通過監管讓其非常透明。

新聞背景:「新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朋友圈

尼布萊特在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重點論述了「新伊麗莎白」時代這一提法。

他提出,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歐盟仍然是英國國際關係中的核心圈層,美國則處於「第二圈層」。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英國朋友圈中的地位在逐漸上升。

尼布萊特認為,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是一個標誌事件,讓英國放棄了帝國地位,轉向扮演美國小伙伴。

上世紀60年代的經濟衰退讓英國尋求自己在歐盟的夥伴地位,但在柴契爾時期和梅傑、布萊爾時期,英國仍然認為自己處於歐洲中心地位,這種心態導致了英國和歐盟的尷尬關係。

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打擊後,英國開始全面衰落但仍自視甚高,國家實力與自身定位出現巨大錯位,而上述錯位令英國在此後30多年內外政策顧此失彼。 至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GDP早已被法國超過後,還被義大利超過。面對國內外一系列政治、經濟挑戰,經過對自身優劣勢的審慎分析後,英國逐漸明確了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定位和出路:做地區強國而非全球性大國;是歐洲國家而非僅僅是英聯邦國家;與美國保持緊密同盟關係;利用自身科研文化優勢發展新興優勢產業,提升自身競爭力。這些定位與英國國力水平較為契合,自此英國的發展邁進了快車道。

「心態變化」

近年來英國重新審視自己的國際關係。《衛報》的評論文章稱,自2005年起,西方經濟體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負債累累,增速接近為零。各國政府都面臨著一個嶄新的現實:全球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中國增速和資金的拉動。

這種心態變化的一個標誌就是英國非常重視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雙邊關係。對於中國,英國政府認為中國正在致力於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以消費和服務成為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取代過去的投資和出口,但這需要引入其他國家的資源和經驗。

在美國仍然承擔很多國際安全義務,並且在人權、知識產權、南海等問題上和中國較勁的情況下,英國選擇了差異性的外交戰略。加入亞投行的決定使英國從與中國關係較為落後的位置躍居前列。

尼布萊特認為,目前國際形勢的改變,決定了英國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外交關係。 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全球經濟和國際秩序。將來中國也將變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對於英國來說,英國政府明確表示要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夥伴,英國將中國視作本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對於負債累累、經濟正從金融危機打擊中開始慢慢恢復的英國來說,大量對外投資、看重長期合作發展的中國正是英國所需要的可靠商業夥伴。

撰稿:川江 BBC中文網記者
責編:蕭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