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AI將取代人類?你可能想太多了: 《AI經濟的策略思維》選摘(3)

2018-11-24 15:10

? 人氣

人工智慧,有一天真的會取代人類嗎?(資料照,翻攝推特)

人工智慧,有一天真的會取代人類嗎?(資料照,翻攝推特)

針對即將來臨的AI時代,討論目前社會最常見的AI爭論。

「AI 對你的企業有什麼意義?看這本書就知道。」人工智慧即將進入低價年代,工作流程、商業模式都該改變。本書《AI經濟的策略思維》用經濟學的分析架構,看穿AI浮誇虛假的炒作,打造屬於自己的最佳策略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憂心AI的熱門討論,關心的是社會議題而非商業議題。很多人不確定使用AI是否是好事。

在敲響警鐘的人中,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是最鮮明一致、而且經驗豐富的人,他說:「我接觸過非常尖端的AI,而且我認為大家應該真正關係AI的發展⋯⋯我持續發出警訊,但在看到機器人上街殺人之前,大家不會知道該如何反應,因為這似乎太虛無縹緲了。」

另一位有意見的博學專家是知名心理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2017年,我們在多倫多舉辦的一場人工智慧經濟學研討會中,他解釋為什麼他認為AI會比人類更有智慧:

有位知名小說家前陣子寫信給我,說他正計劃寫一本小說。內容是關於兩個人類和一個機器人的三角戀情,而他想知道機器人和人類有什麼不同。我提出三個主要差異。一個很明顯:機器人比人類更擅長統計推理,但沒那麼沉迷於故事中。另一個就是機器人的情緒智慧要高出許多。第三點是機器人更有智慧。智慧就是思考廣泛。智慧不能有太狹隘的觀點,這是智慧的根本;智慧有廣泛框架(broad framing),機器人生來就有廣泛框架。我說的是,在它學習得夠多時,會比我們人類有智慧,因為我們沒有廣泛框架。我們的思考狹隘,我們的思想會被干擾,而要做得比我們好非常容易。我認為沒有太多事情是我們可以做、而電腦最終無法(學會)做的事。伊隆.馬斯克與丹尼爾.康納曼都對AI 的潛力有信心,同時也擔心徹底釋放AI的潛力可能會引發的後果。

因為對政府因應科技進步的速度感到不耐,產業領袖已經提出政策建言,而且有些已經付諸實行。比爾.蓋茲倡議對取代人類勞力的機器人課稅。伊隆.馬斯克成立一個企業家與產業領袖團體,為Open AI 募集10 億美元,確保沒有單一民間企業能夠獨占這個領域。

這是工作的終結嗎?

當人工智慧在對沖基崛起,意味著經理人的末日?
未來人類有可能與AI攜手合作嗎?(圖/資料照)

史蒂芬.霍金曾在2016 年12 月寫到:「工廠自動化已經大量消滅傳統製造業的工作,而人工智慧的興起可能將這股工作毀滅延伸到中產階級,只有最需要付出關愛、有創意或監督管理的工作還會存在。」

我們支持開發AI,即使AI 會取代一些工作。幾十年的貿易影響研究顯示出其他工作會出現,而整體就業不會急速暴跌。

我們對決策的分析暗示這些新工作可能來自哪裡。人類與AI 可能攜手合作。人類提供預測的互補品,也就是數據、判斷或行動。舉例來說,隨著預測變便宜,判斷的價值會增加。因此我們預料牽涉到報酬函數工程的工作數量會成長。

其他與判斷相關的工作會更加普遍,只不過可能沒有AI取代的工作那麼需要技能。今天許多高薪的職業都是以預測為核心技能,包括醫生、金融分析師與律師。

就像機器對方向的預測,導致原本相對高薪的倫敦計程車司機收入減少,薪資較低的Uber 駕駛數量卻增加了,我們預期在醫藥業和金融業也會看到同樣的現象。

隨著預測部分的任務自動化,有更多人會擔任這些工作,更聚焦在判斷相關的技能。當預測不再是限制,可能更加需要較為普遍的互補技能,這會導致更多就業機會,只是薪資較低。

AI 與人類有個重要差異:軟體能規模化,而人類不行。這代表一旦AI 比人類更勝任某項任務,工作就會出現快速流失。我們可能有把握新的工作會在幾年內出現,而人類有些事情可以做,不過這安慰不了那些找工作與等待新工作出現的人。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可能出現AI 引發的景氣衰退,也不會影響長期的工作數量。

這是我們所知的世界末日嗎?

AI 對人類是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威脅嗎?

超智慧是在多數認知任務中表現超越人類的AI,而且可以推理問題。具體地說,它能發明並自我改進。

科幻小說作家弗諾. 文奇(Vernor Vinge) 稱出現超智慧這一點為「奇點」,而未來主義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暗指人類並不具備預見屆時會發生什麼狀況的能力,因為按照定義,我們並不是那麼有智慧,最後證明經濟學家其實相當具備思考這項問題的能力。

而我們在這裡說的AI 並非通用人工智慧,而是明顯較狹義的預測機器,諸如由Google 的DeepMind 開發的AlphaGoZero,其發展已經引起超智慧可能並不遙遠的恐懼。

它的表現超越世界冠軍,在圍棋比賽中打敗AlphaGo,卻沒有受過人類訓練(藉由和自己下棋而學習),但還稱不上是超智慧。如果棋盤從縱橫各19 條線變成各29 條線,甚至是縱橫各18 條線,AI 就會很吃力,但人類卻能適應調整。更別想叫AlphaGoZero 給你烤個起司三明治了,它沒那麼聰明。

至今所有AI 也一樣。沒錯,有研究正努力讓預測機器在更廣泛的場景中運作,但能夠造成通用人工智慧的突破仍未發現。有些人相信通用人工智慧仍然遙遙無期,我們不應該花太長的時間擔心。

在一份由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準備的政策文件中, 國家科學科技會議的科技委員會表示:「民間部門的專家團體目前的共識,國家科學科技會議也同意的看法是,萬用AI 至少在數十年內還無法達成。國家科學科技會議科技委員會的評估是,有關超智慧萬用AI 的長期疑慮對目前的政策應該沒有什麼影響。」

另一方面,明確表達要創造萬用AI 或類似人類智慧機器的幾家公司,包括Vicarious、Google DeepMind、Kindred、Numenta 等,已經向消息敏銳的聰明投資人籌募數百萬美元。就跟許多AI 的相關問題一樣,未來非常不確定。

這是我們知道的世界末日嗎?還不是。許多企業此刻正在推行AI。用低成本預測與高價值互補品這樣的簡單經濟學為基礎,你的企業可以在AI 問題上做出投資報酬率最大化的選擇與策略決定。

當我們超越預測機器,來到通用人工智慧甚至是超智慧,不管是出現在什麼時候,我們都將置身在不同的AI 時刻,那時,有些事情所有人都會同意。當發生這樣的事時,我們能夠有把握地預測,經濟學將不再那麼簡單。

《AI經濟的策略思維》立體書封。(圖/天下雜誌)
AI經濟的策略思維》立體書封。(圖/天下雜誌)

*作者阿杰・艾格拉瓦(Ajay Agrawal)為策略管理學教授、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教授、創造性破壞實驗室(Creative Destruction Lab)創辦人、約書亞‧格恩斯(Joshua Gans)為策略管理學教授、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科技創新及創業講座教授;也是多倫多大學創造性破壞實驗室的首席經濟學家、阿維・高德法布(Avi Goldfarb)為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行銷學教授,也是創造性破壞實驗室首席數據科學家、《行銷科學》(Marketing Science)資深編輯,以及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本文選自作者新著《AI經濟的策略思維:善用人工智慧的預測威力,做出最佳商業決策》。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