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人:改善中日關係,中國政府與媒體不要再污名化「精日」:精神日本人

2018-11-10 19:40

? 人氣

今年2月,兩名中國男子在南京穿日本軍裝擺拍合影,受到中國媒體和網友指責「精日」。(BBC中文網)

今年2月,兩名中國男子在南京穿日本軍裝擺拍合影,受到中國媒體和網友指責「精日」。(BBC中文網)

10月25日,安倍晉三首相作為日本領導人,7年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給進入21世紀以來兩國關係的惡化打上了終止符。日中就合作建設第三國基礎設施、中國旅客訪日簽證放寬等多項議題達成共識,日本媒體亦以「日中新時代」的提法對安倍的訪華成果進行了報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日共識並未涉及導致兩國對立的棘手問題

但是,中日此次所達成的共識並未涉及導致兩國對立的棘手問題,包括尖閣諸島(中國稱為釣魚島)主權爭議等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依然未得到解決。甚至有觀點認為,對於這些問題,兩國事實上進行了擱置處理,才使得此次會談成為可能。

對於日本高層強加的「中日新時代」的說法,中國國內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反日情緒。中國《環球時報》對今後中日關係的表達使用了戰爭時期日本使用過的「共存共榮」的說法,這引起了很多批評;對北京天安門懸掛日本國旗,似乎也有民眾表達不滿。

北京天安門廣場懸掛日本國旗。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今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京天安門廣場罕見懸掛日本國旗。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右)會面。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右)會面。

「日中新時代」不過是個口號,真正的和解需要粒粒皆辛苦的努力」

與此同時,日本一方認為中日關係有了全面改善的也很少。日本放送協會(NHK)播放安倍首相訪華的新聞時,畫面除了兩國領導人握手的鏡頭,還有2012年爆發的反日遊行的情景。《朝日新聞》也介紹稱,「日本政府人士的『日中新時代』不過是個口號。真正的和解需要粒粒皆辛苦的努力」。

針對此次安倍訪華,來自中國的評論就有「一旦破碎的鏡子就算修補了,裂痕也不能完全消除」的說法,說的正是這十多年來受傷的國民感情和相互信賴,靠領導人一兩次的訪問、豪華宴會和投資協定等是無法修復的。

中國政府如何看待「精日」:精神日本人

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如何看待被稱作「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的那部分中國人,會是一個標誌。

「精神日本人」一詞在媒體上引起較大關注,是今年3月在中國全國人大記者招待會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首次回應指,他們是「中國人的敗類」。王毅談及此詞,是因為在抗戰遺址穿日軍軍裝拍攝紀念照片的行為刺激了中國人的歷史情感。

日本媒體也囫圇吞棗地照搬了中國政府的這個解釋,稱「精日」人士就是盲目熱愛日本、對中國政府採取反對行為的人。

今年3月,中國外長王毅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斥責"精日"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今年3月,中國外長王毅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斥責「精日」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

「精日」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還是對「仇日教育」有「免疫力」、能客觀觀察兩國關係的人?

但是,筆者從中國網絡或從包括「精日」人士在內的中國人那裡聽到的情況顯示,「精日」人士絶非王毅所稱的「中國人的敗類」或「賣國賊」。

「精日」人士的凖確定義應該是「對日本的眷戀或歸屬感超過對祖國中國的人」,用通俗一點的話說是,「太喜歡日本的中國人」。

「精日」人士是有一定特徵的:他們較多是在相對富裕、與外國接觸多的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長大,從小接觸到日本的動漫、遊戲、日劇等文化的80後和90後。

同時,他們接受過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強化的愛國主義教育,開始是對日本有強烈的反感,但通過來日本旅遊等,瞭解了真實的日本,對日本的看法經歷了從負面到正面的轉變過程。

可以說,「精日」人士是對「抗日神劇」等「仇日教育」有「免疫力」、能客觀觀察兩國關係的人。 

中國上海動漫展覽會上的兩名Cosplay愛好者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中國有很多日本動漫和遊戲愛好者。(圖為中國上海遊戲展覽會上的兩名Cosplay愛好者)

反對挑釁大眾和政府的行為 在更深層次表現對日本的親近感與歸屬感

對所謂的自稱「精日」的中國人(包括前中國人)的採訪結果表明,他們也反對穿著日本軍服在抗戰遺址拍照的挑釁性的行為。他們中間也有「軍服控」,拍攝有關照片在私人空間作為個人愛好來玩,但是他們反對挑釁大眾和政府的行為。而他們的「精日」是在更深層次上表現出來的對日本的親近感與歸屬感。

「精日」人士中還有對日本有強烈歸屬感的人。居住於上海的一名80後女性說:「我精神上的祖國早已是日本了。」他們是被稱為「鐵桿精日」的人,但是真的有必要批評這樣的人嗎?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國家,對這樣的人,就讓他們去好了(Let him/her go),即允許他們去日本生活、將來有朝一日作為日本人生活下去的人生之路,而沒有必要去批判他們。

比如在唐代,中國對於日本人來說非常有魅力,作為遣唐使,西渡大唐後選擇在中國生活下去的日本人也很多。當時有日本人批判他們為「精唐」人士嗎?問題在於,為何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感受不到是祖國?中國也應該反思,自己的社會是不是有各種問題。

對日本的歸屬感不像「鐵桿精日」那樣強烈的中國人,我想稱他們為「溫和精日」人士。我遇到過自稱「對我來說日本是我的第二祖國」的人,而他們恰恰正是對促進中日相互理解最應該發揮作用的人。以各種理由阻礙他們對日本的關心和喜好是不應該的。

中國近年來拍攝了大量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中國近年來拍攝了大量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

中國政府和媒體能否正視戰後實現了民主自由的日本?

可以說,中國政府和媒體對「精日」一詞是否繼續進行污名化,是他們是否能正視戰後實現了民主自由的日本的試金石。我一位中國朋友說:「官媒突然怒懟精日彰顯自信不足。」他認為,「誰不希望自己是文明禮貌素質高而又講求生活品質的人呢」,並向我介紹了一位中國年輕人的話。

這位年輕人說:「我愛中國也愛日本,這不是選擇題,兩者並不對立。」她批判政府污名化這個詞,從而讓那些喜歡日本的人不敢公開表達。她說:「我希望自己國家的領導者拿出勇氣和自信面對世界,選擇文明與進步。」

當然,中國值得日本學習的地方也很多。讓我們拋棄偏見,相互學習,走近真正的「中日新時代」。

作者簡介:武藏野閒人是任職於日本媒體的媒體人,多年來觀察中國社會和中日關係,曾在中國媒體上發表評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