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帝國亞週邊的日本:《帝國的結構》選摘(下)

2015-08-23 05:30

? 人氣

戰後關於天皇制的問題,作為一種反省,還出現了另一種態度。那就是回溯到古代,在東亞世界的「交通」之中觀察天皇制。舉例來說,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不僅重視生產與生產模式,同時也重視「交通」。交通這個概念不僅包含交易、通訊、運輸等等,還包含戰爭在內。簡而言之,摒除一個社會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不論,無法思考該社會的變化。國家根本上,存在於它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戰後講座派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性歷史學家石母田正,在《日本的古代國家》(岩波文庫)一書中,以「國家相對於其他國家而存在」這個認識為基礎,強調國際關係是國家成立的要因。他從東亞的國際關係,觀察日本的古代史。然而石母田的看法,和過去中國=先進國、日本=後進國的看法,沒有太大差別。稍後我們還會談及,他所欠缺的,是帝國的中心、周邊、亞周邊,這樣的地政學結構的認識。終極來說,那是因為他沒有交換模式的觀點。

在思考律令制的時候,這種地政學結構的掌握也是不可欠缺的。律令制在隋唐王朝的時期,一舉擴展到周邊領域。通常人們認為,這是先進國的制度推展到後進國。但是,這樣說不必然正確。隋唐律令制的骨幹是均田制,土地由國家所有,均等分配給農民,同時確保租庸調。事實上,這在中國是第五世紀的時候,由遊牧民(鮮卑)建立的國家北魏率先開始的。在那之前,雖然根據孟子的說法,均田制被認為是周朝曾經有過的制度,受到理念化與讚揚,卻從未實行過。為什麼實行均田制的,反而是周邊的民族?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北魏會開始均田制?那是因為本來位於周邊的遊牧民,為了要建立「帝國」,單純憑藉武力是不夠的。因此他們實施均田制,這個漢帝國曾經有過卻從未實行的構想。這是我的看法。

建立隋朝與唐朝的人,過去都是北魏的武將,他們繼承了北魏(拓跋氏)創始的各種制度。隋唐的制度之所以擴散到朝鮮、越南、日本,這是原因之一。並非因為那是中心的制度,所以接受;而是因為那是從周邊開始的制度,所以受到周邊的接納。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北魏制定佛教為國教。佛教首先在周邊部族間傳播。唐作為帝國,其新穎之處,就在於秦漢帝國時代位於周邊的事物,如今進入中心存在。也因為如此,其文化擴展的領域,也超越以往。

柄谷行人與其新作《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心靈工坊)
柄谷行人與其新作《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心靈工坊)

*作者為出生於日本學運世代,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評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評論家,近年來持續探討「國家」、「資本」、「國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為對抗之理念,日本311地震之後,他發表一篇擲地有聲的〈站在震後的廢墟之上〉,並親上街頭遊行。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心靈工坊),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