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反空污、反以核養綠,然後呢?

2018-11-06 07:30

? 人氣

反空污大遊行,民眾將「藻礁永存」貼民進黨中央黨部前。(甘岱民攝)

反空污大遊行,民眾將「藻礁永存」貼民進黨中央黨部前。(甘岱民攝)

上周六反空污大遊行在凱道登場、以核養綠公投案舉行辯論,同時又有學界聯署反以核養綠,圍繞著「非核」與否的能源政策,倒真是熱鬧滾滾。但問題是:這不要、那要反,台灣的供電要依靠什麼,至今仍無共識,台灣是否該理性、專業的「喬」出一個可行的共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反空污遊行是抗議中南部空污治理成效不彰,同時也要求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另擇場址,保存大潭藻礁。近2年多來,雖然小英總統盛讚林佳龍治下的台中市,整治空污成效佳,甚至在臉書寫下「值得肯定的是,佳龍勇於面對空污問題,有效管制污染源,讓台中的 PM2.5 濃度持續下降」。不過,地方民眾的感受顯然與總統的讚揚距離甚遙,對這2年中南部空污惡化的感受普遍又強烈。

而中南部空污惡化,又與蔡政府上台後的非核家園有關,蔡政府把原該繼續運作的核電機組停止運作,為了補供電不足,中南部火力電廠處於滿載發電的時間就拉長,空污當然惡化。今年夏天因為電力缺口明顯,才讓核二機組重新啟用供電。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優質的生活環境,每天面對「霧濛濛」的都市、山景,當然不舒服,更要命的是造成身體傷害、影響健康,民眾當然要反空污。環保署長李應元面對反空污遊行的回應是說,空污無法一天就改變,希望大家給一些時間,會繼續努力用各種方式,讓空氣品質越來越好。

不過,李應元這番話恐怕又難逃「白賊」之譏;空污確實「無法一天改變」,但李應元卻說不出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後,即使不到「一天改變」,但也是快速讓空污惡化。更說不出口的是:未來空污能否改善是「阿婆生子,很拚」,更可能的是永遠難以達到,因為全台的火力發電正快速增加。看看過去原來多是綠營政客場子的環保運動,但這次反空污遊行中反而是藍營政客參與多、綠營政客則絕跡,就知道其中尷尬。

反空污遊行另一個訴求「護藻礁」,起源也是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要把天然氣發電提升到5成,非興建第三接收站不可─甚至可能第四、第五接收站都在規劃中。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能源政策躁進的全面廢核政策;在綠電達到2成的目標距離仍遙遠、甚至可能永遠作不到時,就急著廢核;為了補電力缺口,增加火電就是必然結果;而為了減少增加火電導致的空污惡化,就要「減煤增氣」,把天然氣發電增到5成,因此蓋接收站摧毀藻礁又成為難以避免的結果。

至於學者聯署反以核養綠,其實同樣在此困境上撞牆;學者反對核電,卻也說不出有什麼可以不增加空污與排放、不會缺電、能保持電價穩定的可行方式。倒是聯署中,引用不少錯誤的反核理由:例如地震海嘯對核電廠安全的疑慮,但過去數十年,地震不斷的台灣,看不出核電廠有何安全疑慮,更何況所有建物在設計時,就能依需要設計防震係數,學者不知道嗎?還有指核四是「併裝車」所以不安全,但這種說法明顯是對大型建設計劃的無知,當年捷運不是也被指為併裝車所以不安全嗎?結果呢?至於指核四是「過期機組」,那應該怎麼說全球各地運作四、五十年的核電機組延役呢?核廢料處理國外亦早已有技術與方式,更別提先進國家都早已用「減碳」取代非核的潮流變化,學者是無知?還是反核信仰堅定到可不顧一切?

這些學者的聯署內容看不出專業,倒是集眾多錯誤訊息於一爐,難怪被譏為是「一群學界的鄉民」。

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其實為全台環團帶來一個大難題:國內環團基本上都是反核,但過去大家從未思考過廢核後的供電來源、及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反倒相信那些外行者「台電藏電,台灣不缺電」的說法。但民進黨執政兩年多,顯然尚未找出台電把電藏在那裡,所以只能拚命增火電,空污、毀藻礁由此而來,環團當然反對這些,卻又不能放棄廢核主張、說不出「支持以核養綠」,面對質問「電那裡來」時,只能回以「希望百分之百用再生能源」的荒誕答案。事實上,如果深入了解蔡政府如大躍進般的推綠電,對台灣生態環境造成的傷害,那些悶不吭聲的環團是失責了。

台灣的能源政策其實已經走到一個關鍵點,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確實已問題百出;不論是否要廢核,蔡政府都早應找來專家務實的修改檢討。如果仍要全面廢核亦可,但把成本與風險攤開跟社會說清楚,不要用欺騙隱瞞方式推非核家園。環團可避重就輕、只談理念,學者更可能當個大鄉民,甭對政策結果負責,但政府是要對政策結果與影響負最後責任,且能源政策影響台灣未來數十年,官員得無戒乎?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