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唯一獨立公投》遙望1萬8000公里外的法國本土,新喀里多尼亞人民做出關鍵抉擇……

2018-11-04 19:15

? 人氣

2018年11月4日,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AP)

2018年11月4日,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AP)

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4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法國、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是今年全世界唯一的一場獨立公投,投票率高達7成5,結果一如選前民調:對於「你是否贊成新喀里多尼亞獲得完整主權,成為獨立國家?」這個問題,近6成新喀里多尼亞人民回答「反對」,決定留在法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位處澳洲、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距離法國本土約1萬8000公里,由大島(Grande Terre)與多座群島、小島組成,總面積約1萬8576平方公里(台灣的一半),人口近27萬人(相當於嘉義市),超過1/3聚居在首都奴美亞(Nouméa),經濟主要仰賴島上的鎳礦與母國法國每年約13億歐元(新台幣460億元)的鉅額援助。

支持獨立的民眾認為,新喀里多尼亞165年來遭到法國殖民、剝削,島上原住民卻未享有經濟利益。新喀里多尼亞註冊選民約17萬4000人,4日的投票率高達75%,但是有超過6成的選民繼續作為法國的海外屬地(les Outre-mer)。儘管如此,依據雙邊協議,新喀里多尼亞還可以在2020年、2022年再度舉行獨立公投。

2018年11月4日,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AP)
2018年11月4日,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NON」為反對,「OUI」為贊成(AP)

19世紀淪為法國民地 大批罪犯流放至此 

英國探險家庫克(James Cook)在第2次探索南太平洋的航程中,於1774年「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喀里多尼亞」(Caledonia)是拉丁語的「蘇格蘭」,當地東北部的風景讓庫克想起蘇格蘭,因此命名為「新喀里多尼亞」──「新蘇格蘭」。

1853年,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併吞新喀里多尼亞為殖民地,1864年再成為罪犯、政治犯的流放地,直到1897年流放政策結束時,法國總計將2萬2000人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亞,一度為當時法國海外流放囚犯最多的殖民地。

原住民屢次流血反抗法國 兩度簽協定和平解決

法國除了利用遙遠的新喀里多尼亞流放囚犯,法國國營公司「SLN」也從1880年開始在當地開採鎳礦,並募集來自日本、荷屬東印度(今印尼)、法屬印度支那(今中南半島)等移民,進入新喀里多尼亞挖掘鎳礦。

然而法國當時卻不准原住民卡納克人(Kanak)參與採礦,只能在保留區內部活動,將其排除在主要經濟活動之外。卡納克人多次向法國發動游擊戰,仍無法撼動法國殖民霸權。

新喀里多尼亞在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屬地,1953年起,所有新喀里多尼亞人都獲得法國公民身份。1969至1972年間,歐洲人及來自玻里尼西亞(Polynesian)島群的族裔不斷增加,屬於美拉尼西亞(Melanesian)島群的卡納克人反而成了少數。1976至1988年間,卡納克人獨立運動與法國政府之間的衝突更加劇烈。1984年,500名卡納克激進戰士衝入生產鎳礦的習歐(Thio),展開為期4年的內戰,造成至少80人死亡。1988年6月,獨派與統派雙方在巴黎簽訂《馬提尼翁協定》(Accords de Matignon),才轉趨和平。

《馬提尼翁協定》之中,雙方同意為期10年的發展進程,關於1988年造成4名法國憲兵和19名卡納克人死亡的「烏維亞挾持事件」(Prise d'otages d'Ouvéa),法國特赦涉案人,並禁止當事人對該事件提起訴訟。1998年雙方再簽訂《奴美亞協議》(Accord de Nouméa),法國承諾給予更多政治權力,2018年舉行公投,並規定若新喀里多尼亞的政府主席(Président du gouvernement)是統派,副主席就由獨派擔任。

2018年11月4日,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AP)
2018年11月4日,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AP)

「法國剝削我們165年」原住民陷經濟困境

新喀里多尼亞民眾是否支持獨立,大致上是以族群作為界線。根據2014年的人口普查,約27萬名新喀里多尼亞人,只有39%是卡納克人,歐洲人占27%,其餘居民則包含瓦利斯和富圖納(Wallisians and Futunians)、印尼人、大溪地人(Tahitians)和萬那杜人(Vanuatu)。卡納克人以外的族群多不願意獨立,例如移居新喀里多尼亞的法國公務員,薪資幾乎是在歐洲的2倍,又能享受島上的高生活品質。

新喀里多尼亞是全世界第三大鎳礦產地,但卡納克人認為鎳礦的利益並未適當地回饋給當地居民,主要產地習歐失業率高達30%,97%居民沒有高中學歷。參與獨派政黨「卡納克社會主義國家自由陣線」(FLNKS)遊行的卡利斯特(Aurélien Calixte)表示:「我們在習歐歷經了165年的剝削,至今仍生活在痛苦之中。」

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AP)
法國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AP)

習歐的獨派領袖莫英多(Odette Moindou)表示:「法國從這裡奪走太多,我們仍陷入經濟困境。」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儘管新喀里多尼亞的居民平均年收入高達5.5萬澳幣(新台幣125萬元),所得分配不均仍是嚴重問題,物價高漲使得卡納克人難以購買基本物品。

法國國會1984年曾通過法案,同意新喀里多尼亞於1987年舉行獨立公投,但拒絕聯合國觀察團進駐,獨派人士不滿,抵制公投,當時投票率59.1%,贊成續留法國的選民高達98.3%,支持獨立者只有1.7%。

2018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走訪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AP)
2018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走訪南太平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AP)

馬克宏:中國在大洋洲逐步建立區域霸權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今年5月曾造訪新喀里多尼亞,不僅稱該地為「珍珠」,希望新喀里多尼亞留在法國,馬克宏說:「失去了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的美也遜色了幾分。」法國總理菲利普(Édouard Philippe)則將在獨立公投後1天造訪新喀里多尼亞。

馬克宏也憂心新喀里多尼亞一旦獨立,會予中國可趁之機擴張影響力。馬克宏批評美國對大洋洲國家漠不關心,中國則逐步建立區域霸權。近年北京當局就在新喀里多尼亞北方的萬那杜大舉投資,引起萬那杜的前殖民宗主國法國、英國以及大洋洲最大國家澳洲警覺。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一份報告估計,2006年到2016年之間,中國對大洋洲小島國投入了17億8000萬美元(新台幣550億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