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清刑律辦學運,有這招嗎?

2015-07-22 05:50

? 人氣

北檢援用大清律例解釋黃國昌學運案的「煽惑犯罪」引起網友熱議。(資料照/林韶安攝)

北檢援用大清律例解釋黃國昌學運案的「煽惑犯罪」引起網友熱議。(資料照/林韶安攝)

蘋果日報21日刊載:「拿清朝刑律辦318學運 網友驚呼這那招?」、「台北地院目前審理318學運,承審法官將《刑法》153條煽惑他人犯罪列為重要爭點,近日有被起訴的大學生在收到台北地檢檢察官的補充理由書意見時,驚呼:「怎麼一個堂堂的中華民國檢察官,會引用前朝《欽定大清刑律》來辦太陽花學運!」等等,網友等群起攻之,有人說:「太誇張惹!中國黨檢查官竟然用前清《欽定大清刑律》來辦318學運,原來我們被騙了104年了,孫文根本還沒推翻滿清成功」,有人說:「馬的撿茶官,不但搬出大清刑律法辦318學運,並恐嚇最重為死刑」、「何不乾脆戒嚴,回到大清帝國」等等,蘋果日報及網友相關引述、論述,均有刻意曲解及誤會,媒體應有所自制,不應隨民眾一起起舞,煽動不安之情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檢察官是在作立法之歷史解釋,係正常法律解釋方法,無需大驚小怪

依據北檢檢察官7月13日所提之補充理由書之內容觀察,檢察官係嘗試從刑法153條煽惑他人犯罪之立法源頭,包含大清刑律及德國刑法典二者,去解析該條適用之問題,目的在駁斥外界質疑該條恐有違憲疑慮,有其可取之處。蓋此種立法歷史解釋,是一般法律解釋常用之方法,並無何特別之處。網友所作反應,有些是故意曲解,有些是大驚小怪,出於對法律認知之欠缺,雖均有其源故。惟媒體故意隨之起舞,若非惡意為之,否則即為同樣無知。

從德國刑法典作探討

刑法第153條第1款為黃國昌等人被起訴之主要法條,條文規定為:「以文字、圖畫、演說或他法,公然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一、煽惑他人犯罪者。…」 該條規定,過去司法實務上最常出現者,係煽惑民眾簽賭大家樂、六合彩,更早之前則係用在煽惑共產主義等,實務上並未出現與318學運相關,與言論自由、參政自由相關之侵入建築物罪或群眾運動相關之判決及解釋。因此,於發生本案情形,既無前例可以適用,檢察官即需從立法之歷史源由及外國立法例來作嘗試作探討。目前學界均認為上開規定之立法例,應係沿襲自德國刑法典(StGB)第111條煽惑犯罪之規定,至於與我國刑法立法例相較之日本刑法,則完全無此規定。現行德國刑法典第111條公然煽惑犯罪(Öffentliche Aufforderung zu Straftaten)規定之原文為:「(1)Wer öffentlich, in einer Versammlung oder durch Verbreiten von Schriften (§ 11 Abs. 3) zu einer rechtswidrigen Tat auffordert, wird wie ein Anstifter (§ 26) bestraft.」;「(2)Bleibt die Aufforderung ohne Erfolg, so ist die Strafe Freiheitsstrafe bis zu fünf Jahren oder Geldstrafe. Die Strafe darf nicht schwerer sein als die, die für den Fall angedroht ist, daß die Aufforderung Erfolg hat (Absatz 1); § 49 Abs. 1 Nr. 2 ist anzuwenden.」 中文為:「德國刑法典第111條公然煽惑犯罪」、「公然在集會中或散布文字,煽惑他人為違法行為者,以教唆犯(參照第26條)論。」、「所煽惑之罪未達既遂程度者,處有期徒刑5年以下或罰金,但不得重於所煽惑之罪既遂之處罰,並得依第49條規定,減輕其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