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專文:挖墳考古葬儀藏色,墜崖落水絕聖棄智

2018-11-05 05:50

? 人氣

「我歷年跋山涉水,探勘林莽,經驗可真是太多了。在南華、在佛光、在湖北弘道大學,以及無數擬辦學校、園區之地,莫不深涉榛蕪,擘劃未來。」(示意圖,udeyismail@flickr)

「我歷年跋山涉水,探勘林莽,經驗可真是太多了。在南華、在佛光、在湖北弘道大學,以及無數擬辦學校、園區之地,莫不深涉榛蕪,擘劃未來。」(示意圖,udeyismail@flickr)

社會

我遊屐半天下。自己遊,也常拉了人、組了團去遊。在赴陸委會供職以前,已廣遊大陸、東南亞、歐洲、日、韓。出來辦學以後,往遊歐美加澳主要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益多,參酌損益,所以創立了許多新制度新學科,能開新格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嗣後我又在校內推廣遊學制度。認為每學期一門課,不過十二三講,不到三十課時。但隔週一次,一曝七寒,未必比得上隨老師出遊一週。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日觀古蹟書畫、訪問學人,夜談答疑、相與討論。一日不只十課時,效果當遠勝於枯坐教室中聽受也,某些課更當如此開設。所以在佛光辦了許多次這類遊學,許多教授也喜歡隨我去玩。遊學時,還常配合辦研討會,擇定主題,舉行跨國巡訪及會議。

校長卸任後,我在大陸辦的幾十次遊學營和研討會,基本也採取這個遊玩、講學、調查、研討會合一的模式。佛光教授楊松年、謝正一主推的南洋學會、華人信仰研究中心,趙孝萱在深圳辦的元培學院,也都發揚此風,做得有聲有色。大陸目前文化旅遊也已頗有由教授專家帶團出遊並附課程者,但性質仍與我所開創的這個模式不同,非文化人類學調查,更不能結合研討會來做。

其中不乏很有趣的,例如我於二○一一年,整體踏勘了江西三清山、靈山、葛仙山、龍虎山、麻姑山、閣皂山各處道教勝地,寫過《江西道教的風采》。其中談到:「早期道教某些教派是不見屍、不臨喪、不與祭的,修養生氣,忌諱碰觸死穢,但靈寶道相反,長於協助喪家超薦亡魂。許遜信仰提倡孝道,也薦亡祭祖。只不過它們的做法本來也只是上章拜表、齋醮經誦而已,可是一九八五年撫州臨川境內出土了一尊手抱羅盤的道士俑以及地券。地券是孝子替亡人購買墳地後封入墓中的。這份地券及手把羅盤的道士俑,就生動地說明了當時道士已習慣替喪家看風水了」。當時在靈山,我也恰好發掘了一通地券,是買陰地而以白鶴童子為證的,所以文中附帶談及這種民間葬俗。後來又寫了《告地策、鎮墓文、買地券所見之地主信仰》作為補充。

這類挖墳考古的事很好玩,是田野調查之正宗,我常去挖。但一般人或忌諱或不感興趣,還是講些略帶粉色的吧。

高行健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為了支持我,全世界哪裡給他榮譽都不應,只應我之聘,來佛光大學任講座教授。佛光在宜蘭礁溪辦。因工商業不發達,還頗保留舊習。一日,鄉間父老請我們去餐敘,飯後趕回來開講。嘿,車行村落間,忽逢喪禮做場,有半裸女郎的電子花車歌舞。他大感驚奇,認為是絕佳的活動劇場。事實上,婚喪禮俗中有色情表演,雖廣受現代輿論抨擊,卻是民俗人類學中常見的劇目,自古以來,遍及各地區各民族。我們駐足諦觀那一陣,腦袋裡都盤旋演出著無數相關事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