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萱人觀點:微塵眾中的一沙一世界

2018-10-07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藝術家周珠旺日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石海之渡」個展,畫作透過真假交融的意境,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作者認為,藝術家周珠旺日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石海之渡」個展,畫作透過真假交融的意境,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多數人見到周珠旺的畫作,尤其是石頭系列,應該都會驚呼:「好像好像好像。」那些石頭甚至令人感覺立體到想伸手驗證,是否真有個體積。他近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石海之渡」個展,則幽默運來一大堆卵石擺放畫前,並鼓勵觀眾走上去、踏出石子相滾之音,虛實交映成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周珠旺極度擬真的畫技,最常描繪看似無機的卵石。事實上石頭時時刻刻皆在變化,有機的很,而且終有一日回歸塵土──這正是周珠旺常藉物隱喻之處。(作者提供)
周珠旺極度擬真的畫技,最常描繪看似無機的卵石。事實上石頭時時刻刻皆在變化,有機的很,而且終有一日回歸塵土──這正是周珠旺常藉物隱喻之處。(作者提供)
「石海之渡」個展悉心布置了一局人為畫作與自然元素之間、真假交融的意境。其中展示海畔巨石陣創作的房間底色亦為藍,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石海之渡」個展悉心布置了一局人為畫作與自然元素之間、真假交融的意境。其中展示海畔巨石陣創作的房間底色亦為藍,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石海之渡」個展悉心布置了一局人為畫作與自然元素之間、真假交融的意境。其中展示海畔巨石陣創作的房間底色亦為藍,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石海之渡」個展悉心布置了一局人為畫作與自然元素之間、真假交融的意境。其中展示海畔巨石陣創作的房間底色亦為藍,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石海之渡」個展悉心布置了一局人為畫作與自然元素之間、真假交融的意境。其中展示海畔巨石陣創作的房間底色亦為藍,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石海之渡」個展悉心布置了一局人為畫作與自然元素之間、真假交融的意境。其中展示海畔巨石陣創作的房間底色亦為藍,讓人恍惚以為遁入了天地之間。(作者提供)

這整個展覽不只有一顆或一片卵石之創作。畫家一方面往上、往大發展,描繪如「石碓」、「石嶼」、「石敢當」、「石陣」等宛如巨山與島嶼般的遠景。一方面也往下、往小開拓,細述「點沙」、「塵沙」等塵埃似的特寫。

周珠旺幾乎是以畫筆模擬了一回造物主的行為,打造了一方作品元素等同於地質物件、也等同於星體物質的宇宙了。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周珠旺「石海之渡」個展的策展人林宜寬,解析出他畫中的宇宙觀真能對應至星體物質結構──雖然畫家謙虛的說,他其實沒想那麼多,只是專心如實的畫。(作者提供)
周珠旺「石海之渡」個展的策展人林宜寬,解析出他畫中的宇宙觀真能對應至星體物質結構──雖然畫家謙虛的說,他其實沒想那麼多,只是專心如實的畫。(作者提供)

若再定睛觀察他畫作的細部,仍會發現一些做畫時的筆觸,讓人明白那並非照片,而且是「人」的產物。上述以畫筆開天闢地的概念僅是比喻,畫家並未自以為神。況且周珠旺並不追求完完全全的照像寫實,他的理由很單純:「將筆觸去掉,溫度就沒了。」

他喜歡時間帶來的厚度。桌子上如果有著人們長期使用的歲月痕跡,他覺得更美。同理,畫上若無筆觸,不易感覺時間的存在。他創作,正是留下自己的時間記憶於畫布。雖然那先是屬於他個人的私密,但許哪一天這些物件╱畫作將觸動某位觀者,繼而促使他以自我的方式回應。周珠旺以為,這就是藝術有趣的地方。

不同於上述卵石、塵沙等系列畫作,乃以類似「神」的鳥瞰角度俯視人間,周珠旺的「石敢當」系列為彷彿向上天祈求的仰角──且特意留有不少人的筆觸。(作者提供)
不同於上述卵石、塵沙等系列畫作,乃以類似「神」的鳥瞰角度俯視人間,周珠旺的「石敢當」系列為彷彿向上天祈求的仰角──且特意留有不少人的筆觸。(作者提供)

他仍常被刻板歸類為寫實主義者。但周珠旺說,他創作時不會去想什麼抽象、寫實,「那些都是評論家在分別。」就像有人喜歡情歌、有人喜歡饒舌,周珠旺自承,他不太喜歡超現實、虛擬的東西,而是「喜歡真實的事物,它跟我們是這麼的貼近。」比方那些常在他畫中出現的沙啊石頭等等,環繞本島俯拾皆是。

他也直白,寫實,畢竟是比較普羅、直接與觀眾溝通的方式。無論如何,周珠旺也只是先引用真實物件為本。他不只循此保留珍稀的吉光片羽,並更進一步從中築出新視界。細瞧他的創作,就算是常見的石堆、沙灘或單顆奇石,在現實中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場景。這表面寫實卻又抽象的世界,畫家已精心重組布局,成為「表面無華至簡、內涵卻遼廣紛然的沙石博物誌」,超出其他寫實作品『借物警喻生死』的範疇(註一)。
 

這些石頭的疊法好似史前的「巨石陣」(stonehenge),不過它們不在英國也不在周珠旺常流連的屏東海岸,而在他心中。你說,這是寫實畫還是抽象畫呢?(作者提供)
這些石頭的疊法好似史前的「巨石陣」(stonehenge),不過它們不在英國也不在周珠旺常流連的屏東海岸,而在他心中。你說,這是寫實畫還是抽象畫呢?(作者提供)

如果沒有手、眼、心高度合一的繪畫意志與技巧,這些令人凝視不忍轉身的心靈風景,恐怕無法執行。除了燒腦,專業的做畫過程還向來是高度的體力活,對周珠旺這位仍想繼續挑戰沙(sand)與塵(dust)之密度的畫家而言,更是重複成千上萬的動作也不言放棄。

如此密集勞心又勞力的行為模式養成,竟可回溯至周珠旺幼稚園時期,而且是他與成千上萬的──鴨蛋,日復一日相處的結果──雖然有點兒不得已。

照理說賞畫看本質即好,無須認識畫家太多的私生活。不過,實在很多人問:周珠旺到底哪兒來的耐心與毅力,可以描繪銀河般的沙塵、可以在大約8乘10公分的畫布上,依然呈現微物之細節?

這些創作太與他的成長歷程連結。賞畫者若能知道相關之處,或有助理解這些石頭沙子的生成脈絡,與其構築的抽象世界所為何來。
 

這幅162x97公分畫作中的沙石數量畫家也算不出,只能以「∞」形容。這幅畫也是周珠旺少數不先確定構圖的作品,就是從中間起不斷的畫,一場動態靜心。(作者提供)
這幅162x97公分畫作中的沙石數量畫家也算不出,只能以「∞」形容。這幅畫也是周珠旺少數不先確定構圖的作品,就是從中間起不斷的畫,一場動態靜心。(作者提供)
這幅畫看似偉岸,只有8x10公分大。周珠旺說,他除了挑戰很細的沙,也挑戰很小的畫。同時照顧到諸多筆法上的細節、還得一樣有內容,是有些難度的。(作者提供)
這幅畫看似偉岸,只有8x10公分大。周珠旺說,他除了挑戰很細的沙,也挑戰很小的畫。同時照顧到諸多筆法上的細節、還得一樣有內容,是有些難度的。(作者提供)

周家,是屏東佳冬離海不遠的養鴨人家,至今仍是。如今生活已改善許多,養鴨工序也由他的兄長改良為部分自動化、不必再完全看天吃飯了,不過周珠旺很直接的說,從前只要遇到養鴨的人,大概會知道他們是屬於社會底層的人。因為早年養鴨無需真正的土地與資本,到河床圍一塊地既能圈養,只要保持有鴨蛋撿、有鴨子孵,變現很快。但是,不做是零收入。而且如果不先多賺一些,一個颱風就完蛋。

周家爸媽就這麼從零、甚至從負白手起家──因為有時連醫藥費都籌不出。直到後來生意慢慢好轉,最高峰時曾飼養到一萬多隻。一萬隻鴨每天會有一萬顆蛋,為了省工錢,周珠旺說,每天只有他和哥哥、媽媽一起撿鴨蛋,分配下來一個人一天處理三、四千顆跑不掉。

他從四、五歲起天天摸黑起床,做完這「鴨蛋早課」才能上學去,直至高職畢業之後到高雄市區的二專念視覺傳達科。

以下,也還不是一個只有正面的勵志故事,雖然養鴨的日子最終仍是滋養了周珠旺的繪畫人生。他坦白說,他之所以成年後就離家在外念書、畫畫,一半的原因是因為「逃避,不想再回去過那樣的生活,實在是做到怕了。」

周珠旺回憶,孵鴨的工作量真是大到很誇張,每天只有中午短暫的休息。尤其是撿完鴨蛋之後的孵蛋期,一起頭得連續27天才能結束。而且,這一切必須在大約38度的高溫之下進行。一家人有時到了晚上8、9點都還在忙,否則無法換取隔日填飽肚子的現金……。

為了能快一點收工,周珠旺後來練成,一次可拿四、五顆蛋且不會破。將蛋堆進容器的眉角也摸得超熟,重量不必秤亦抓得準。更難的是,孵小鴨之前須由「雛鴨鑑定師」確認鴨的性別,他國小五年級開始學習這項技藝──有的人一輩子也學不會。後來家中這項重責即是他和父親擔任,大概5天為一期。「我們就是一直在做這種很需要專注力的事。」

對生長在養鴨人家的周珠旺來說,畫畫即像撿鴨蛋,快狠準才不會「打破」。以此畫為例,在每一個點拉出顏料時不能讓顏料垂下去,他甚至是以筆將顏料先勾成一椎狀,按一下之後再拉起一次才成。感覺有點像書法筆端末梢的收尾法了。(作者提供)
對生長在養鴨人家的周珠旺來說,畫畫即像撿鴨蛋,快狠準才不會「打破」。以此畫為例,在每一個點拉出顏料時不能讓顏料垂下去,他甚至是以筆將顏料先勾成一椎狀,按一下之後再拉起一次才成。感覺有點像書法筆端末梢的收尾法了。(作者提供)

他從小這麼終日勞動,大量流汗,極度專心。沒想到,十數年耗費心力倒也規律一致的生活下來,竟讓18歲的周珠旺,離家念書、首度住校、以為不必再摸黑撿蛋時,依然每天四點自動起床。

他說,那段日子天沒亮就把眼睛打開了,但是實在不知要幹嘛。那,畫圖吧。同學都睡到七點,他則比別人多好幾個小時練習。其實,周珠旺說,雖然他拿起畫筆的原因一半是想逃避接家業,他也真的是從小非常愛畫。逃不了也不需逃的則是,那段養鴨的日子紀律的訓練,也注定反哺了他,成為專業畫家的必要條件。

為了讓家人放心給他畫畫,做學生時的周珠旺即到處參加美術比賽,拿到的獎金全數給母親,至少初步證明他應該不會餓扁。11年前,他即已榮獲青年藝術界兩大榮譽「台北獎」、「高雄獎」首獎。現在,早舉行多次個展的他不必再比賽了,已成家的他卻是選擇回到故鄉,家與工作室都在──養鴨場旁。

他一樣日日黎明即起,只是不必再撿成千鴨蛋、辨識雛鴨性別,而是三餐之外只有創作。與家人相處也是重點,不過手上沒拿著畫筆時,他仍然不停以其他方式來畫,例如在腦中構思。

周珠旺先說結論:他幾乎不曾毀掉自己的作品。這不是指他每下筆即完美,而是他下筆之前的構思時間相當長。他是會到海邊堆堆看石頭、觀察光影變化等等,但是不可能每次都堆成功或是撿很多石頭回家繼續疊,而是拍攝大量的照片做為線索,接著再勾勒幻想的風景。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除了畫畫與吃飯這兩件每天必做的事,周珠旺幾乎唯一的活動是在傍晚和家人一起去海邊。試堆的物件與眼見的風景也可能是題材,例如下圖中的堤防。(作者提供)

這段構思期拿不準時間多長,一旦題材與草稿決定了則剩下執行工作,不會再游移不定,「想都不要多想,一直畫下去就對了。」畫不好的時候當然有,但他會想辦法修至滿意,而不是一舉毀掉之前數月甚至一年多的努力。

周珠旺之所以花極多時間布局,讓每次起頭畫一張圖都是可以發展的,也是希望「要把靈感去到都沒有」──這是他本來使用的口語,意思是:不再只藉著一時的感覺來創作。

尤其,不再只藉著不停的否定自我來創作。他知道人會半途而廢,一條路走著走著不要了。然而殘酷的是,靈感可能在路的盡頭才現身。

因此周珠旺堅持,只要確定這條路是對的,他一定把它走完、直到自己覺得OK。這或能解釋,何以故他的畫作總有滴水穿石之感。

無論如何,重覆同樣的技法等等也不為他所喜。譬如他畫石頭十幾年了,畫法持續演化,即為了想跳脫單純的平面繪畫。剛開始他讓石頭從2D往3D方向呈現時,是以逐層堆疊油彩的畫法為之。近年最新「品種」的石頭,周珠旺則是先木雕出立體石頭的模樣,再拿噴槍將調稀的顏料噴灑其上,並輔以畫筆勾出紋路。但這仿真之石的內裡是人工集成材而非原木,實際上相當輕,徒手即可舉起。如果是同樣體積的真石頭根本辦不到。周珠旺再次挑戰觀者的視覺慣性。

他的「一個『石頭』」系列,亦是這三、四年發展的。我們民間向來頗愛蒐集奇石,相信不少觀眾見了應會會心一笑:「福祿壽禧石」、「七仙石」、「日日見有財」、「開工大吉」、「觀音石」……,一字在展場中隆重排開。但是,「你們在大自然中撿不到這些石頭。」這時的周珠旺調皮起來,事實上他是以藝術家之眼認真重新「看見」、詮釋了樸石上的圖案,亦讓人思考樸石與藏品之間的模糊界線。

這是畫家「發明」的奇石,而且真有厚度,顏料層層堆疊3至5公分,加繪陰影之後更添立體感與憑空而起的神秘性。(作者提供)
這是畫家「發明」的奇石,而且真有厚度,顏料層層堆疊3至5公分,加繪陰影之後更添立體感與憑空而起的神秘性。(作者提供)
這是畫家「發明」的奇石,而且真有厚度,顏料層層堆疊3至5公分,加繪陰影之後更添立體感與憑空而起的神秘性。(作者提供)
這是畫家「發明」的奇石,而且真有厚度,顏料層層堆疊3至5公分,加繪陰影之後更添立體感與憑空而起的神秘性。(作者提供)
這是畫家「發明」的奇石,而且真有厚度,顏料層層堆疊3至5公分,加繪陰影之後更添立體感與憑空而起的神秘性。(作者提供)
這是畫家「發明」的奇石,而且真有厚度,顏料層層堆疊3至5公分,加繪陰影之後更添立體感與憑空而起的神秘性。(作者提供)
木製石頭的厚度甚至來到10公分不等,作品量體直接在牆面產生真實陰影,越看竟越不像石頭了。(作者提供)
木製石頭的厚度甚至來到10公分不等,作品量體直接在牆面產生真實陰影,越看竟越不像石頭了。(作者提供)
畫家並在木製石頭作品背面自製能選擇方向懸掛的鉤子,也可以平面展示。重點是木製的它非常輕。(作者提供)
畫家並在木製石頭作品背面自製能選擇方向懸掛的鉤子,也可以平面展示。重點是木製的它非常輕。(作者提供)

一、二十年畫下來,周珠旺的沙石系列越繪越微小。他在畫室中秀出一支最小號的畫筆,甚至還被他修剪掉不少筆毛,以求更精準的筆觸。「我十幾年前的專注力沒辦法做到現在這麼細密,是慢慢累積、慢慢縮小的。」周珠旺說,「我是在挑戰內心的難度。」

每一天每一天,他簡單吃個早餐即獨自進畫室,專心工作至少六小時以上。一日不做,儀式未成。

累嗎?他答,每天到了最後一個小時,最累。隔天再來一次,非常薛西佛斯(註2),但是心甘情願。他太熱愛長時間做畫的精神性。對這位敏感的畫家來說,生活中也總有真實的媒介不停觸動他依此再創作,以畫筆、雕刻刀等保存有感的時時刻刻。像是,周太太曾撿到一顆石頭,戲稱它很「糾結」,因為上頭白色的線條像繩子般一圈一圈將石頭纏繞了。周珠旺覺得有意思,就畫了它,就這麼簡單。

周珠旺每日幾乎只來回家中與畫室,之前所繪之石也多半取材自故鄉海邊的小薄片石。近期他則嘗試了紀錄其他地方的石頭,例如他後方畫作中的花蓮海岸石。(作者提供)
周珠旺每日幾乎只來回家中與畫室,之前所繪之石也多半取材自故鄉海邊的小薄片石。近期他則嘗試了紀錄其他地方的石頭,例如他後方畫作中的花蓮海岸石。(作者提供)

他覺得人生,是由很多瑣碎、一樣的事累積而來,不會每天都大風大浪。而「從平凡中找到樂趣,正是它有趣的地方。」周珠旺說,「我的畫也是重覆又重覆,因為我從小每天這樣過日子啊。」

他甚至未曾將藝術想得那麼大、那麼高,他甚至有時對自己的職業有些自卑。「不像非常支持我畫畫的哥哥,他養鴨可以養活人,對社會有直接的貢獻。」「藝術品則不是必需品。」

自覺渺小的他,是藉著創作不斷往內心世界深掘、對自我心理建設。「我現在就是需要畫畫這每天的『勞動』,它已經變成我身上的一部分。」周珠旺說,「把它當成撿鴨蛋吧。」

其實,心眼手合一、絕不是只會體力勞動的他,不只畫自己,也在敘述眾人心中可能的一沙一世界。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於「石海之渡」展覽手冊中的序,或可總結:

「年輕的藝術家周珠旺,有著亙古岩石的靈魂與無盡細沙般的意志。當世界飛旋失速,地軸翻轉搖擺,他兀自不變,說著心像石頭一般堅定。我們看著他心下眼下筆下的塵沙石,頓時體悟啞口無言。」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