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美科技戰升級,台灣切勿從受惠變受害

2024-05-14 07:20

? 人氣

電動車(新能源車)的情況更明顯。實在看不出新能源車或電池與國安有多大關係,美國對中國新能源車出手,純粹是為了保護、扶植本國產業;以國安為由要禁中國的「連網」汽車進口,只是正好找到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罷了,因為實務上頂多只要在軍事等涉及國安的場所禁入即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美國口口聲聲不是要脫鉤、切斷與中國的經貿產業關係,但實際作為卻可能一步一步的把世界切成2大體系(想想被美國逼出來的鴻蒙系統吧),而且從美國持續不斷的動作、及中國「不當扈從」再反擊的情況來看,大概率要到中國屈服(如日本當年一樣),或是美國承認已無法壓制中國、繼續壓制成本過高後,中美這場戰爭才可能停火。

至於對全球的影響、「半球化」最後會走到什麼程度後才停下來,眾所關心卻無人能知,即將從李顯龍手中接下總理棒子的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黃循財,上週接受英國《經濟學人》專訪時,對美國對中國採取「小院高牆」的出口限制就提出警告說:院子若不斷變大而導致「技術分岔」(bifurcation),將給世界帶來傷害,因此將經濟工具用於實現地緣政治目的時,必須審慎以對。

而對「國家安全」這個理由,黃的答覆也「非常有趣」:對美國意圖禁TikTok,他說「這是美國的決定權」,但「從新加坡的角度來看,當涉及到社交媒體時,這並不算國家安全,新加坡有來自所有國家的社群媒體」。言外之意,就是不認為社群媒體會影響國安。

中美競爭與貿易戰、科技戰的初期,台灣明顯是受惠,但持續擴大之後則未必,主因一個是各國半導體的「去台化」、中國加大成熟製程的投資,再者則是台灣「左右逢源」的空間日益壓縮,外媒已陸續有報導,認為再下去台灣科技產業會成為受害一方,政府與業界是該及早思考避險與因應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