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看台灣統獨爭議: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永遠維持現狀」

2024-05-10 15:59

? 人氣

換言之,一般認為本土意識的抬頭會讓台灣走向獨立,但民調顯示台灣主流民意卻依然選擇維持現狀。「台灣人是變得越來越務實。」王宏恩說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和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和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不過,務實的另一面,可能也反映了民眾對台灣的不夠自信。若台灣不幸發生戰爭,三位受訪者都認為台灣不會打勝仗,也認為自己不會留下來為台灣一戰。由此延伸的問題也是,如果他們相信「永遠維持現狀」是避免戰爭的保護傘,但中國未必保持一樣的想法。

Jack坦言現階段只能先選擇相信中國,也就是只要台灣不喊獨立,中國就不會主動攻擊台灣,「你不相信他(中國)要怎麼辦?你相信自己嗎?相信自己,獨立了,然後真的發生戰爭?」Danny則認為無法預知中國的意圖,台灣目前只能在不踩到中國底線的前提下,繼續在國際社會上爭取自身權益。

游清鑫對此解釋其挑戰所在,即便年輕人滿足於台灣內部所認為的維持現狀,但從外部來看,現狀從來都是動態發展,而非靜止不動。他舉例,中國和台灣覺得對方在破壞現狀,美國和中國也覺得對方在破壞現狀,「(維持)現狀變成說(在台灣)內銷好用,但是走到外面去,就很難去界定現狀。」

「所以下一個問題是,現狀可以維持多久?」從事民調工作多年的游清鑫問道。

現實是,即便只是要維持現狀,台灣也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王宏恩提醒,維持現狀並非什麼都不做,他形容台灣的處境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為當中國軍力越來越強大,台灣若要繼續維持現狀,軍力和訓練時間必須跟著加強、加長,也要其他國家進行更多軍購和軍事合作等等。

此外,另一挑戰也在於台灣民意的關注度。若結合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成績,王宏恩觀察,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之所以崛起,是因為他們成功說服部分中間選民「統獨是假議題」,主張應該更關注在地議題如社會福利和房價等等——該策略確實反映在民眾黨的得票率之上,且藍綠陣營也沒有成功擴展票倉、爭取到中間選民的選票。

因此,若各個政黨未來想要獲取這些中間選民,預期只會更關注國內議題,而這可能會造成統獨和國防議題的討論形成僵局。

「(國會)可能盡量不去討論,或者一討論大家就吵翻天,然後最後就維持現狀。」王宏恩補充,中美和台海關係未來會有大變數,如果台灣民眾較少討論國外議題,可能也會讓政府沒有充足準備來即時回應變動的國際局勢。

台灣候任總統賴清德(中)
台灣候任總統賴清德(中)

台灣的未來?

台灣在1987年解嚴後,討論統獨議題不再是禁忌,「維持現狀」也一直是主流民意。然而,對比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兩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拖一代」,相同的問題或許也要拋回到台灣身上:維持現狀的大傘,還能一代撐一代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