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 從陳長文、胡為真的將軍老爸,談「榮耀黃埔」與「無負黃埔」

2024-05-03 06:10

? 人氣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胡為真舉行「疾風勁草:胡宗南與國軍在大陸的最後戰役」新書發表會。(柯承惠攝)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胡為真舉行「疾風勁草:胡宗南與國軍在大陸的最後戰役」新書發表會。(柯承惠攝)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承上集)首先探討胡宗南上將的功過是非,筆者不畏淺碟研究之譏,藉此略表井蛙之見;再者與胡先生素昧平生,可稍彌補親友讚譽之嫌。胡先生窮畢生之力,欲將紛紜澄明為一,庶竭人子之孝,實感敬佩。觀其從「耳順」到「不逾矩」十餘年之齡,戮力拼湊出一位真實的胡宗南。把「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老爸勾勒出來,不讓一些不窺全貌或立場對立者「瞎塗抹」,正如中共對張靈甫「莫須有」的負評,如出一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詆毀哲人如蚍蜉撼樹,恭維哲人如泰山積土

要批判他人首要做足功課,何時張靈甫將軍的私生活變的腐化不堪?短短44年的生命,抗日剿共就佔去一半的歲月,哪有時間去腐化?職是之故要評論胡宗南,如僅就橫切面(Cross-section)做評斷,而非從縱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上下的觀察,極易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通病。誠所謂:圖功其為難,潔身為其易,謗譽之間當由廣泛「有識者」公平論斷較宜。

筆者歸納簡化對胡將軍偏見誤解有四:第一是不抗日、專剿共;第二是領兵何其多、戰功何其少;第三是自身為共諜?第四是監委以貽誤軍機為由對其彈劾。

在歲月的積累及歷史的洗滌下,真相往往愈見清晰,所以對胡宗南的「公論」已紛紛呈現,正如對孫立人將軍的「曲見」亦逐漸明朗。筆者參閱《一代名將胡宗南》《疾風勁草-胡宗南最後戰役》《百戰忠魂胡宗南先生圖文傳》等學者之著述,尤其是近期抗戰史學巨擘許劍虹先生的-《從從蔣中正嫡系到拱衛南台灣的主力-胡宗南部隊的前世今生》,《一號作戰80周年-導致國府信用破產的域中會戰》等文章。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的胡宗南北伐軍時期畫像。(作者提供)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的胡宗南北伐軍時期畫像。

經融匯上述精闢見解論述後,針對胡將軍四項誤解偏見澄覆如下:

壹、不抗日、專剿共。

眾所皆知,胡宗南是黃埔一期中官運最亨通者,畢業11年即已任第一軍中將軍長,此期間,上級交付任務以剿共居多;但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最血腥的「淞滬會戰」開打時,第一軍日夜兼程趕赴戰場,四萬精銳之師寸土必爭、每屋必打,打了一星期巷戰後,其第一師連長全部輪換一輪,旅長二死三傷,傷亡率超過80%,其中黃埔11期排長幾乎滅期,胡哽咽的對陳誠說:報告陳長官,黃埔生幾乎打光了!至戰役結束第一軍僅剩1200人左右。

「淞滬會戰」打到第二期,因日軍海空軍全部到位,以海空優勢(艦砲)加上坦克車,國軍縱使戰將如雲(羅卓英黃維宋希濂孫元良等),在狹小空間內亦難有作為,幾乎都是以人海頂火海,各部隊傷亡慘重。但最重要的是蔣介石將自己嫡系部隊投入戰場,讓地方軍閥看到蔣是「真抗日」而齊心,同時也打破日軍「三月亡華」之迷夢。此役之後胡宗南奉調後方整補執行其它任務。因此胡不是不抗日,而是沒機會再與日軍大規模交戰,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筆帳不能算在胡頭上。

貳、領兵何其多、戰功何其少?

抗戰軍興,蔣介石執行「空間換取時間」的大戰略,把主軸概分為「積極防禦」和「厚植戰力」兩大方向。其中厚植戰力是把建設陝、甘、寧、青、新五省大西北的重責大任交賦給胡宗南。他東由潼關起,鞏固河防,與日軍對峙;北面對延安共軍,憑碉堡線封鎖監視;西面派部隊進駐新疆以防蘇俄。

對內部地方勢之拉攏益形重要,尤其是馬家部隊感召和安撫乃重中之重(軟硬兼施、恩威並濟),這就是當時所謂的錦囊四訣:「東禦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蘇俄」,「內服四馬」。胡的四十萬大軍成了「戰略總預備隊」,對「支前安後」極具貢獻,此等穩定人心安定軍心的力量,就是支撐八年抗戰無形與有形的精神戰力。

至於說胡的部隊皆美式裝備,對抗日戰爭貢獻極微,應是誤會及誣指,因為美國規定與日軍交戰部隊才能優先換裝,並嚴禁美援用於內戰。因此胡的西北大軍多為蘇聯早期提供武器或是國造的輕兵器。

昔胡林翼抬棺出征平復新疆;今胡宗南帶棺材打退日寇

此外,胡創辦了「王曲七分校」,「戰幹四團」等;訓練幹部及組織民眾推動思想文化運動,深植抗日反共觀念,對部隊基層幹部的素質助益甚多。這種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間接作戰,功勞並不亞於直接對日作戰。最著名的驗證成效為1944年的「寶靈戰役」,胡以三個軍的兵力粉碎日軍窺視潼關,穩定了關中,確保重慶的安全,這場勝仗,是胡宗南帶著棺材親自指揮的硬仗,因為將士用命。

再者,由於胡將軍為人謙遜待人親切,以身教代替言教,加上其完美的指揮道德將士用命,致其在抗戰期間不但保障了半壁河山的安全,也替其個人累積了崇高的聲望。從其帶過的眾多學生與部屬,在其過世後紛紛表達推崇愛戴之意,不吝替其發聲,從連震東、郝柏村到孔令晟等共同執筆的《令人懷念的胡宗南將軍》一書即可得到印證,其受部屬尊敬與愛戴,絕非偶然。

「惟楚有才,三湘弟子遍天下;於是無偶,百代弦歌貫古今」

此書由90位作者群執筆,全是受教於胡將軍之人,或是朋友、同僚、學術界、新聞界以及其他領域有相當聲望的人士,與胡將軍有幾十年患難與共的交情,才能將真情揮灑躍然紙上。此與同是浙江嫡系將領-湯恩伯與陳誠的「指揮道德」相比,根本不可以道里計。

尤其是湯最辜負蔣介石的殷望,讓蔣背上無識人之明的大黑鍋。「上海保衛戰」湯身為總指揮,信誓旦旦對蔣吹噓可堅守半年以上,結果二十天不到就率先坐船落跑,致副指揮官劉昌義憤而投共。這與胡宗南的寧死不遺棄部屬的將軍風範,形成極大反差。難怪白崇禧關麟徵等高級將領最最最瞧不起湯恩伯,言其能力當少將師長都嫌多。所以指揮官的「指揮道德」在戰場危疑震撼之際,是部屬最公正的評分表。

胡宗南將軍蔣中正愛將的地位,不可動搖。(作者提供,取自國史館)
胡宗南將軍蔣中正愛將的地位,不可動搖。(來源:國史館)

胡宗南自謙為-「領袖馬前一卒」。戴雨農被譽為-「蔣介石的佩劍」。兩人境遇,宛如三國關羽雖兵敗麥城,然其所以受千百年香火膜拜,豈非區區「忠義」二字乎。

叄、胡宗南是共諜乎?

此項分四點陳述:

1.說胡宗南的秘書熊向暉是共諜,此乃事實毋須爭辯。而軍統局局長戴笠與胡為莫逆之交,乃人盡皆知之事,連戴都不知,何況胡?只能說熊藏得夠久、埋得夠深,加上胡過於自信及信任部屬之故。

2.對胡宗南1948後戡亂戰役一敗再敗,雖是事實,然亦情有可原。因為連蔣介石「五大王牌軍」都被解放軍逐一圍殲,邱清泉黃百韜等悍將亦都先後兵敗自戕,非其不能戰,而是劉斐郭汝瑰兩位掌管情報作戰的中將,都是延安共諜,且深受蔣的倚重與信賴,這種底牌都亮給敵人看的仗,焉能不敗?

3.胡宗南輸的糊塗,虎將杜聿明又何嘗不是?精明如蔣經國也都曾被郭的「假清廉」蒙蔽。所以胡非故意戰敗,而是本人也是受害者。

4.如果說胡是共諜,早該在「成都戰役」前就密率全軍起義,及時抓住蔣介石立下頭等功,國民黨早就不戰自潰。

肆、監察委員以「貽誤軍機」彈劾胡宗南

針對李夢彪等46名監察委員以-「受任最重、統軍最多、蒞事最久、措置乖方、貽誤軍機最巨」,聯名對胡宗南提出彈劾案。經分析綜整,澄駁如下:

1.姑且不論李委員是否如謠傳之挾怨報復?僅本文上列三項陳述就可明瞭胡的功勞與苦勞,何來處置乖方之謬論?

2.戰史學家皆了解,蔣介石經常干涉下級指揮,靠電話線遙控第一線指揮官的決心,再加上兩位中將大共諜處處設陷,國軍哪能不敗?以「遼瀋戰役」為例,廖耀湘最精銳的9兵團司令部位置為何會被林彪知悉?所以胡原訂的作戰方案均遭蔣一改再改,戰敗之責卻完全由胡一人承擔,李委員豈會不知?

3.蔣介石對此彈劾案亦曾語重心長表示,若非胡宗南在四川死命拖住劉鄧大軍,何來爾等委員安全撤台彈劾

感思:

1.胡宗南1950年來台後,自願到大陳、東引小島擔任反共救國軍指揮官,經常突擊大陸沿海,孤軍孤島櫛風沐雨,尚不忘復國之志。而其台北住家僅是陳舊的木板房,連老鄉陳誠都看不下去。此等清廉自持,表裡如一的上將軍,放眼全軍誰堪比擬?

2.死敵彭德懷曾嘲諷胡宗南,說胡之所以不會打勝仗,是因為得不到民心之故。然待中共文化大革命時,這位戰功彪炳的中共大元帥,在毛澤東的放任下,被廣大的民眾活活鬥爭致死,在醫院痛苦死去時,病歷上的名字竟然是-王川。

3.「歷史是最無情的;歷史會審判他們,也會對我做出公正的評價」。這是彭德懷最後臨終肺腑之言。今天把這句話套在胡宗南身上,不也極其適用。

總結:

1.蔣介石有次問金防部司令官劉玉章上將,甚麼是「黃埔精神?」沒想到這位「大老粗」的「常勝將軍」,簡潔扼要的答道:「死得其所」。蔣公默然不語。

2.胡長青與陳壽人均死得其所,配得上-「榮耀黃埔」。胡宗南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稱得上-「無負黃埔」。

*作者為陸官名將研究老師,黃埔基金會顧會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