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銘觀點:兩大強權環伺,新政府國防戰略何去何從?

2024-04-15 06:40

? 人氣

筆者透過回憶1996年發生的台海危機,分析後續美、中、台三邊關係引發的一連串變化。(美國海軍官網)

筆者透過回憶1996年發生的台海危機,分析後續美、中、台三邊關係引發的一連串變化。(美國海軍官網)

報載前國安會祕書長丁渝洲日前出席前總統府資政胡為真新書發表會,被問及若兩岸爆發衝突,是否認為美國會介入時表示「廿年來美國戰力在台海的軍事優勢已快速下降,若以軍事介入,將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大戰爭風險。」報導一出,不由得讓個人回想起在1996年發生的台海危機,以及對兩岸甚至後續的美、中、台三邊關係引發的一連串變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96年台海危機  美軍介入遏阻共軍

96年台海危機,起因是因為1995 年 5 月,美國總統柯林頓在國會壓力下決定允許李登輝總統到美進行「非官方的、私人的訪問」,訪美期間,李登輝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講,強調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與台灣民主化經驗,突顯台灣的價值觀。此舉充分惹惱中國大陸,除了痛批李登輝的演講是在宣傳「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外,也認為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是破壞中美關係政治基礎、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鼓勵台獨勢力,為了遏止台獨勢力蔓延的歪風,以及對外來勢力提出警告,中國大陸在台海展開了數次大規模的軍演。

面對中共軍演,美國於1996年3月8日先派遣獨立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在台灣東北海域,後於3月11日再從波斯灣調派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東部海域,與獨立號航母戰鬥群會合。在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介入的狀況下,解放軍了解到在有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武力解放台灣根本不可行,最終選擇在3月8日,分別發射兩枚東風15導彈,落在高雄、基隆外海,而整個龐大的演習也在3月25日悄然結束。

「有效嚇阻 防衞固守」不能得過且過

表面上看起來96年台海危機最終在美國強大軍力的威懾下,有驚無險地落幕,然而卻為未來的美、中、台三邊關係發展上,尤其是中國軍力的發展及台灣國防戰略的走向埋下了許多伏筆。首先就是台灣國防戰略的演變,根據「中華民國108年國防報告書」中指出,民國38~58年為「攻勢作戰 」,在此階段,在蔣介石的領導下,無不卯足全力做好準備,找尋反攻的機會;而共產黨在奪取政權後,也希望能夠乘勝追擊,一舉將國軍勢力殲滅。而在民國47年8月23日當天爆發的「八二三砲戰」,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規模對決。

民國58~68年為「攻守一體」,在此階段,國軍退守台灣已廿餘年,蔣介石也深知反攻大陸不易,為確保台澎金馬安全,守勢作戰也要重視;民國68~91年為「守勢防衛」,在此階段,隨著蔣介石的過世,反攻大陸已經完全絕望,剩下的就只有做好防衛台澎金馬的選項了;民國91~98年我國防戰略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 」,這八個字像緊箍咒一樣牢牢的抓住國防部,但如何落實卻一直是最大的問題,國防部門也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敷衍帶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