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肯定老兵對二戰貢獻的《空戰群英》,彰顯了「強大八」的歷史嗎?

2024-03-24 07:20

? 人氣

過了八個星期,《空戰群英》迎來了結局。(圖:作者提供)

過了八個星期,《空戰群英》迎來了結局。(圖:作者提供)

八個星期的時間沖沖過去,長達九集的戰爭影集《空戰群英》(Masters of the Air)終於迎來了完結篇,對於熱愛空戰片的筆者而言確實是十分感動。那麼這部影集到底好不好看呢?能否跟2001年的《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與2010年的《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兩部前作相提並論?關於這點,筆者認為是見仁見智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真的要從史實考據還有劇情的連貫度來看,顯然《諾曼第大空降》是三者中表現最好的,主要的原因在於該片拍攝時間較早,參加過二戰的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老兵還所在多有,包括主角溫特斯(Richard D. Winters)少校都還健在,能接受製作團隊的口述歷史訪談,並對劇情的錯誤有所修正,較後面兩部影集有「先發優勢」。

雖然《諾曼第大空降》也並非毫無錯誤,但製作團隊能把焦點更集中在第101空降師的E連上,讓觀眾跟著他們從空降諾曼第灘頭開始一路反攻到希特勒(Adolf Hitler)的鷹巢為止,從而對每個角色產生感情。到拍攝《太平洋戰爭》的時候,由於二戰老兵凋零的速度已經加快,沒有辦法如同拍攝《諾曼第大空降》那般把劇情集中在某個小部隊上。

於是製作團隊將劇情拆成三條路線,藉由三名在不同戰場上參與對日作戰的陸戰隊老兵視角來探討太平洋戰爭,劇情已經開始有點散了。而且三名主角都在影集上映前就已經去世,其中約翰·巴西隆(John Basilone)槍砲士官更是在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役中就已經陣亡,使觀眾對他們難以產生如同溫特斯那般的情緒和連結感。

再加上美國觀眾對太平洋戰場的熟悉度遠不如歐洲戰場,導致《太平洋戰爭》的市場表現遠不如《諾曼第大空降》,這是為什麼《空戰群英》從2013年發表以來,等了我們超過10年時間才與我們見面的原因。HBO更因此不願意繼續撥放《空戰群英》,因此我們只能夠透過蘋果串流平台觀看,即便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跟湯姆·漢克斯(Tom Hanks)的面子也不買。

《空戰群英》雖然把劇情拉回到歐洲戰場,卻同樣因為老兵已經凋零殆盡的原因,出現了故事過於分散的問題。雖然我們不能否認,《空戰群英》確實在歷史還原的程度,尤其是第100轟炸機大隊的歷史還原程度上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有太多與劇情主線不相干的故事被添加進去,從觀影角度來看還是不免讓人感到遺憾的。

米勒的書描述的是第8航空軍麾下三個轟炸師的故事,不只是第100轟炸機大隊。(圖:作者提供)
米勒的書描述的是第8航空軍麾下三個轟炸師的故事,不只是第100轟炸機大隊。(圖:作者提供)

是「強大八」還是「血腥一百」的故事?

這部影集的名稱《空戰群英》來自唐納·L·米勒(Donald L. Miller)的同名書籍《空戰群英》(Masters of the Air),而根據片頭畫面的介紹,劇組團隊也不否認本片是以米勒的原作為靈感。若從這個角度出發,是否去閱讀米勒的原作就能更加詳細瞭解《空戰群英》的故事呢?答案是錯誤的,因為米勒的書講得不只是第100轟炸機大隊的故事,而是第8航空軍的故事。

或者講更精準一點,是第8轟炸機司令部的故事,第8轟炸機司令部是第100轟炸機大隊的上級單位,所以米勒的書其實是包括但不限於「血腥一百」(Bloody Hundredth)的故事。第8轟炸機司令部在1944年擴編為第8航空軍,前後共指揮了48個轟炸機大隊,外號為「強大八」(Mighty Eighth),且除了B-17大隊外還有B-24大隊。

考量到第8轟炸機大隊規模太大,如果真的照米勒的原作拍,恐怕會有更多劇情分散的問題,所以集中在第100轟炸機大隊身上也不失為合理的考量。本片將主角集中於「巴克」克萊文(Gale "Buck" Cleven)少校、「巴奇」伊根(John "Bucky" Egan)少校與羅森泰(Robert Rosenthal)少校以及領航官克羅斯比(Harry H. Crosby)中校等四人身上。

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但內容其實反而與米勒原本的作品偏離更遠,而且克羅斯比中校由麥田出版社在台灣發行過中文版,廣受軍事迷歡迎的遺著《飛堡戰紀:100轟炸大隊血戰史》(A wing and a prayer : the ”Bloody 100th” Bomb Group of the U.S. Eighth Air Force in action over Europe in World War II)內容也被劇組大量使用,比起米勒的原作只有更多而沒有更少。

如果這樣來看,是否把劇名改為《血腥一百》(Bloody Hundredth)會更好?筆者對第100轟炸機大隊非常崇拜,也曾採訪過由第100轟炸機大隊衍生而成的第100空中加油機聯隊,如果能直接拍一部影集就講「血腥一百」的故事,確實是舉雙手贊成。可是《空戰群英》又不甘心於只講第100轟炸機大隊的故事,於是整個劇情又變得更為分散了。

《空戰群英》的最大問題,就是想在有限篇幅塞入太多劇情,導致整個劇情都虎頭蛇尾。(圖:作者提供)
《空戰群英》的最大問題,就是想在有限篇幅塞入太多劇情,導致整個劇情都虎頭蛇尾。(圖:作者提供)

野心太大卻虎頭蛇尾

《空戰群英》最大的問題不是到底該把焦點放在整個「強大八」還是「血腥一百」身上,而是在於製作團隊的野心太大,想要用一部九集的影集就把整個歐洲戰場的故事交待一遍。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劇情中有第100轟炸機大隊轟炸完德國後飛到北非降落,機組人員跳傘到比利時境內為反抗軍所營救,甚至於英國特別行動處(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s)的敵後諜報戰。

其實納入這些劇情的本意是好的,畢竟對納粹佔領的歐洲進行轟炸,確實不能忽視敵後營救及諜報戰的劇情。可問題是敵後營救與敵後諜報戰的劇情本身就值得再去拍一部電影或者影集來介紹,在一部僅有九集而且開宗明義是以「血腥一百」為主角的影集中納入那麼多的篇幅,只怕會讓許多對二戰歷史不那麼熟悉的觀眾看了不知所云。

例如被比利時還有法國反抗軍營救的兩名機組人員,他們逃離巴黎後是如何返回英國的,還有幫助他們的反抗軍下場如何,都沒能給予適當的篇幅讓觀眾去瞭解。而且為了拍攝這些敵後營救以及敵後諜報戰的劇情,許多與第100轟炸機大隊乃至於第8航空軍執行的重大任務都在劇情主線中有所省略,包括著名的「大禮拜」(Big Week)以及支援諾曼第登陸的空襲行動等等。

具備遠程巡航能力的P-51野馬機出現後,確實大幅降低了B-17轟炸機被Me 109或者Fw 190等德國戰機擊落的機率,但也減少了大量B-17機組人員在空戰中被擊傷或者擊斃的悲壯感。因此所有壯觀的空戰場面,幾乎都被集中到了前面的七集,乃至於六集。最後的三集,則聚焦於「巴克」與「巴奇」兩主角被俘後在集中營的生活。

無論敵後營救、敵後情報還是集中營,基本上都涉及了大量二戰時期歐洲大陸的政治內容。可見空戰的故事總體而言是繞不過政治,筆者看了自然是感到相當精彩,但還是一句老話,對當年歐美政治不熟的亞洲觀眾可能真的看了霧煞煞。而且受到篇幅的限制,很多可以有精彩發展的內容都被大幅刪減,顯得更虎頭蛇尾。

《空戰群英》最大的錯誤,是讓塔斯奇基的P-40變成「飛虎隊」的了。(圖:作者提供)
《空戰群英》最大的錯誤,是讓塔斯奇基的P-40變成「飛虎隊」的了。(圖:作者提供)

塔斯奇基飛行員

然後從第八集開始,就完全是「政治正確」服務的片段,安排了由非裔美國人組成的塔斯奇基飛行員(Tuskegee Airmen)登場。先在此強調,筆者尊重二戰時所有參加同盟國陣營的飛行員,同時也非常崇拜塔斯奇基飛行員,他們是美國族群融合的象徵,同時也證明了為什麼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會比納粹或者日本贏得勝利的世界還要好。

況且劇中出現的塔斯奇基飛行員隊長,即第332戰鬥機大隊的大隊長戴維斯(Benjamin O. Davis Jr.),戰後還來台灣指揮過駐華的美國空軍第13特遣隊。著名的海峽中線就是由戴維斯所畫下,可見他在維繫兩岸和平上還是有相當大的貢獻,能夠多跟世人,尤其是華人世界的觀眾介紹後來成為先總統蔣公好朋友的戴維斯將軍,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壞的地方就是不該在《空戰群英》裡插入塔斯奇基飛行員,因為他們是隸屬第15航空軍,並不直接負責第8航空軍第100轟炸機大隊的護航任務。兩個航空軍雖然都打希特勒,但第8航空軍從英國起飛,第15航空軍從義大利起飛,一北一南在兩個範圍作戰,碰到一起的機會應該不太常見,安排他們出場實在是有點奇怪。

如果要介紹塔斯奇基飛行員,不如另外拍一部作品,而事實上筆者所知目前就已經有三部電影與黑人飛行員有關。硬是把地中海戰區的第332戰鬥機大隊跟歐洲戰區的第100轟炸機大隊放到一起,真的就是只能用「出戲」來形容,壓縮了很多劇組人員可以發揮更好的空間,同時又沒有辦法好好把塔斯奇基的故事交待清楚。

而且在考據上也有不少錯誤,例如塔斯奇基飛行員裝備的P-40沒有如「飛虎隊」(Flying Tigers)般的鯊魚牙,他們在換裝P-51以後也沒有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所以不太可能裝備對地打擊火箭。事實上塔斯奇基飛行員最拿手,立下最多功勳的還是掩護轟炸機的任務,在這部影集卻沒能表現出來,從歌頌他們的角度來看也不是一個好拍攝手法。

《空戰群英》的結局還是挺催淚。(圖:作者提供)
《空戰群英》的結局還是挺催淚。(圖:作者提供)

仍是10年來最好的戰爭影集

上面筆者寫了很多負評,是否表示筆者認為《空戰群英》是爛片?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仍要強調這是10年來最好的一部戰爭影集,提出那麼多負面的評價,是因為我認為史匹柏與漢克斯團隊不應該跟別人比,而是要跟過去的自己比,從這個角度來看,身為資深軍事迷的筆者有些小失望。

但大體而言,我還是必須要說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團隊比史匹柏還有漢克斯更用心拍攝二戰電影或者影集,從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打造兩架全新的B-17轟炸機就可以看出來。尤其是B-17從發動引擎到起飛的過程,被全盤呈現在二戰迷和航空迷的眼前,搭配壯烈的片頭曲,那種感動很難用言語形容,相信老兵們看了更有感觸。

前年回美國度假時,筆者訪問到第95轟炸機大隊B-17機尾砲手史蒂文森(Larry Stevens),就曾經歷過劇情中本來只要飛25次任務就可以回家,結果飛到第24次的時候增加到30次,飛到29次的時候又增加到35次的情況。且他也表示,在P-51出現以前,德國空軍最愛從B-17的後方掃射他們,因此機尾砲手死亡一度最為慘重。

此外本片不受現代國際政治發展影響,透過被擊落的羅森泰少校視角肯定了蘇聯紅軍在打擊納粹德國上的貢獻,顯示出美國公正看待二戰歷史的自信心,非常值得肯定。當然反過來,我們也知道當時的蘇聯跟今天的俄羅斯實際上是性質不一樣的政權,且當時的蘇聯也包括了今天的烏克蘭,這樣理解就不會陷入親俄或者反俄意識形態之爭的問題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空戰群英》也不忘以獨特的方式肯定了中華民國抗戰老兵對二戰的貢獻,這是前兩部作品所沒有涉及到的,也讓筆者十分感動。《空戰群英》裡想要在有限篇幅裡塞入過多故事的問題,其實筆者寫《中美聯合》時也有一樣的問題。然而寫書的深論的空間拍影片多,這是《空戰群英》比較吃虧的地方。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