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北伐:《華麗的貴族時代》選摘(2)

2024-03-26 05:10

? 人氣

蜀漢帝系圖。(作者提供)
蜀漢帝系圖。(作者提供)

費禕死後,姜維以大將軍掌握兵權。姜維(二○二—二六四),天水冀縣(甘肅甘谷縣東)人,原為曹魏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來降,深受諸葛亮誇賞,屢建軍功,雖然官至大將軍,但在朝廷中孤立無援。姜維生性簡樸,「心存漢室」,有軍事才華,但連年出兵與曹魏爭奪隴西,得不到朝廷的充分支援,久戰無功,徒然折損國力。蜀景耀元年(二五八)之後,宦官黃皓弄權,企圖罷黜姜維,姜維危懼,長年領兵在外,不敢回成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蜀炎興元年(二六三),曹魏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統率十八萬大軍分道伐蜀。主力鍾會由斜谷入漢中,姜維退守劍閣(四川廣元市)。鄧艾以奇兵從陰平間道取江油(四川平武縣),攻占涪縣(四川綿陽市東),直逼成都。後主劉禪召集群臣會商,有人主張投奔孫吳,有人主張南遷南中,眾議紛紜。益州士族出身的譙周則主張投降,後主接受他的意見投降,蜀漢亡國。

譙周的投降論是有輿論基礎的。蜀漢原本就充滿各種勢力,益州土豪出身的張松,期待劉備入蜀壓制劉璋的東州集團,但劉備仍然重用東州集團,益州人士的地位並未得到明顯的改善。諸葛亮執政雖然任用較多的益州人士,但並未能進入權力核心。簡單的說,蜀漢始終是個外來政權。

劉備、諸葛亮高舉「興復漢室」大旗,以北伐轉移內部衝突,一致對外。然而諸葛亮死後,蔣琬也不北伐了,「興復漢室」已無號召力。相反地,曹魏以受禪宣揚天命,統治日久,中原「名士」多已接受事實,甚至以書信招降蜀漢的「名士」。當時的「名士」是有輿論影響力的,因此這種書信招降能夠發揮左右民心士氣的作用,說穿了就是一種「統戰」。劉備死後不久,名士華歆、王朗、陳群和諸葛氏族人諸葛璋,都分別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天命在魏、力勸投降。諸葛亮則是以一篇《正議》的公開信,加以反駁,這算是諸葛亮的「反統戰」。

蜀漢後期,朝政紊亂,連年征戰,國力疲弊。孫吳薛珝出使蜀漢回國後,吳主孫休問他蜀政得失,薛珝回答說:「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引《漢晉春秋》)這是當時的第一手觀察,很值得參考。

譙周(二○一—二七○),巴西西充(四川南部縣)人,是當時蜀漢最有學問的人,也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他非常敬佩諸葛亮,聞諸葛亮死訊立刻前往奔喪。然而,看到姜維多次北伐、虛耗國力而心生不滿,著《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弊。時日至此,有識之士都已深知「北伐無望論」,然而姜維卻仍高舉「興復漢室」的理想,當地人則要出兵出糧,以致民不聊生,因此《仇國論》可以說是控訴蜀漢人民之苦的代表性輿論。話說回來,譙周曾經譏諷劉備和劉禪的名字,說兩人名字合起來,就是「準備禪讓」的意思,這如果是在孫吳暴君孫皓面前,肯定是要殺頭的。不過,後主劉禪還是很尊重他,讓他官拜光祿大夫,不知道是後主劉禪真的昏庸,還是蜀漢仍然保有某種程度的言論自由。

魏晉南北朝(立體模擬)。(聯經出版提供)
魏晉南北朝(立體模擬)。(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