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現今唯一留存的功勳艦——「中海艦」的故事

2018-09-23 07:20

? 人氣

2010年2月1日,「中海艦(201)」在上午在高雄新濱碼頭舉行除役典禮,之後就一直停泊在高雄旗津碼頭。(資料照,取自中華民國海軍)

2010年2月1日,「中海艦(201)」在上午在高雄新濱碼頭舉行除役典禮,之後就一直停泊在高雄旗津碼頭。(資料照,取自中華民國海軍)

「八二四海戰」開打

在1958年(民國47年)8月24日「八二三砲戰」爆發第二天的傍晚約5點13分左右,奉命前往金門執行──人員與物資運補作業的「中海艦」(註一)、「美頌艦」(兩艘艦均屬於戰車登陸艦,註二)與「臺生輪(負責載運傷患的軍租船)」等,正準備在料羅灣外海拋錨,等待命令進行運補搶灘作業,不料約在6點半準備晚餐時,突然遭受共軍猛烈轟擊,頃刻間彈如雨下,混亂中「中海艦」的通訊天線與右舷小艇架不幸遭到共軍砲彈擊中而損壞。這幾艘運補船艦隨即起錨並全速向外海、共軍砲兵射程外的安全區撤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了晚上8時左右突然有4艘中共魚雷快艇快速駛向這些運輸船艦,在旁護衛的沱江、湘江及維源三艘軍艦立即展開追擊,經過一番追逐激戰,造成共軍快艇兩艘全毀、一艘重傷,剩下的一艘只能轉往漳州鎮海角方向竄逃(註三)。8時30分,另一批約6艘中共的魚雷快艇又再度出現於海面上。沒有武裝的臺生輪不幸遭魚雷擊中而開始進水下沉,「中海艦」與「美頌艦」見狀立刻冒險趕來營救落水的船員,總計救起29人。同一時間船上官兵就以船上僅有的40公釐快砲、20機砲、7.62公厘機槍回擊,最後竟擊沉一艘、擊傷一艘中共魚雷快艇,創下舉世少有的海戰記錄,但在戰鬥的過程中「中海艦」也遭中共一枚21吋音響魚雷(acoustic torpedo)擊中艦艉(註四),不但動力全失,還差點因此沉入海中。在整個戰鬥過程中,造成艦上包括艦長鄭本基少校在內的──30餘名官兵傷亡(其中還包含艦中運送的陸軍官兵)(註五)。次日(25日),由「美頌艦(編號347,2005年退役)」冒險拖到澎湖馬公基地,9月再轉送到菲律賓蘇比克灣(Subic Bay)美軍基地維修,原本美軍評估船艦受損的程度,認為沒有修護的價值,因此大方的想直接再送一艘同型船艦給我國。不過當時美軍也表示,兩棲登陸艦被魚雷命中從來沒有不沉的;中海艦能夠中魚雷而不沉,不但是「奇蹟」,而那些在中海艦上參戰的官兵更都是令人尊敬的英雄(註六)。為了激勵海軍官兵的士氣,當時的海軍總司令梁序昭堅持不惜任何代價都要讓有功勳的「中海艦」重回崗位。也因為這樣,當隔年(1959/民國48年)「中海艦」修復完成準備返航臺灣時,全港美國軍艦都特別鳴笛致敬歡送。同年(1958/民國47年)9月號的《生活雜誌(Life)》還特別以二版圖文報導「中海艦」英勇作戰的故事。

圖片1:海戰後被拖回澎湖馬公港的中海艦,可清楚看見遭魚雷攻擊後,船艉嚴重扭曲變形,原登於《生活雜誌(Life)》上之中海艦新聞圖片。(作者提供)
海戰後被拖回澎湖馬公港的中海艦,可清楚看見遭魚雷攻擊後,船艉嚴重扭曲變形,原登於《生活雜誌(Life)》上之中海艦新聞圖片。(作者提供)

「中海艦」也曾載運王生明將軍到一江山

「LST-201中海艦」是「中央海訓團(中央海軍訓練團)」在1946年(民國35年)於青島接收美國第七艦隊依據《中美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贈與的第一艘「LST戰車登陸艦(原艦名為LST-755)」,從此贈與我國同型的「LST戰車登陸艦」都被命名為「中字號」運輸艦。同一時間除了「中海艦」外,我國海軍還接收了「中權」、「中鼎」、「中興」、「中建」、「中業」、「中基」、「中訓」、「中練」、「中程」共10艘「LST戰車登陸艦」(註七)。「中海艦」曾經歷過國共內戰與大陳戰役,1949年(民國38年)5月19日,「海軍機械學校」師生及校內設備就是由中海艦負責從福州載運來臺(註八)。它出過最有名的任務就是1955年(民國44年)在「一江山戰役」中為國殉職的王生明將軍(1910~1955),生前最後一次由臺灣往一江山時,就是在基隆搭乘「中海艦」先經由大陳島再轉往一江山的。而在停泊於大陳島時,「中海艦」還挨了共軍米格15戰機兩枚炸彈,運氣好的是,這兩枚炸彈均直接穿透「中海艦」的主甲板掉在坦克艙內所運載的煤堆裡,竟沒有爆炸(註九)。

圖片2:中海艦在海上航行的英姿。(作者提供)
中海艦在海上航行的英姿。(作者提供)

留下「中海艦」可以保留許多感人的戰地故事

1965年(民國54年)6月21日,由中船公司(2007年:配合陳水扁政府的「正名政策」,改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實施「新中計畫」,更新艦體鋼板。1976年(民國65年)1月1日,改舷號為697號。1979年(民國68年)10月1日,舷號再改回201號。1992年(民國81年)7月1日,由「海軍第四造船廠(海四廠),註十」實施「中新計畫」,換裝艦上主機、發電機等。2010年(民國99年)2月1日,隸屬於中華民國海軍第151艦隊(駐地在左營)下轄的「中海艦(201)」在上午在高雄新濱碼頭舉行除役典禮,之後就一直停泊在高雄旗津碼頭,原本金門縣政府希望能將這艘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運輸艦改造成軍艦博物館後在金門新頭料羅灣畔的軍艦博物館園區內展示。但現實的問題是──「中海艦」除役已久,如果真的要將其運往金門,就只能靠其他船隻拖運,再由岸上絞車裝置鋼纜將其拖上灘頭。最麻煩的是除役之後的「中海艦」不但沒有保養且一直浸泡在海水中,要安全送到金門,就必須先花一大筆錢整修船殼才能確保航行途中的安全,這樣會導致成本將比找一艘現役中字號就地除役要高得多。當時有來自海軍內部消息指出,編號LST230的「中邦艦」最有可能接替「中海艦」,成為金門軍艦博物館的實體展覽品(註十一)。而被點名的「中邦艦」在2018年(民國107年)8月23日,即「八二三砲戰」勝利60周年紀念日這天也正式在左營基地光榮除役,宣告走入歷史。

其實早在2015年(民國104年)1月25日,時任金門縣長陳福海還特地登上「中海艦」勘查,當時陳福海表示期待這艘承載戰史的軍艦重返英雄島,讓遊客能再次傾聽它背後許多感人的戰地故事(註十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美國國會通過《512法案(Public law 512)》,準備提供並轉移中華民國271艘各式剩餘的海軍船艦。最後捐贈的船艦約130艘。除了前述的「LST/中字號戰車登陸艦」與「LSM/美字號中型登陸艦」外,還有6艘排水量達1,300噸的護航驅逐艦(DE-destroyer escort)。

中海號戰車登陸艦全長99.9m,舷寬15.24m,滿載排水量3776ton,艦上配備2部柴油主機,巡航速率14.82km/h,武裝包括40mm雙聯裝快砲2座、40mm快砲4座、T75式20mm機砲4座,在我國海軍服役64年,直到2010年才除役,期間歷經39任艦長,總計航行75,126小時,總航程556,728海浬(註十三)。

◆時任中海艦艦長的鄭本基將軍畢業於海軍官校民國36年班,1949年(民國38年)5月1日曾遭海軍情治單位以涉嫌叛亂罪被補,送往海軍陸戰隊第二師以調訓名義行羈押管訓之實。直到1950年(民國39年)10月1日才無罪釋放,前後共被羈押519天。重回海軍服務後,歷任艦長、艦隊長、參謀長、署長等職務。也曾擔任海軍軍官學校第十一任校長,校長任期:64.10.01至65.07.16。

參見──海軍官校網頁

附註:

(註一)根據當時擔任經輪機長的湯寅山少校(又名湯富翔,退役後移居美國紐約)回憶…當時中共的魚雷快艇總共向「中海艦」施放八枚魚雷,「中海艦」躲過七枚,但不幸遭一枚21吋的音響魚雷打中船尾的船舵,海水從破洞湧入船內,情況非常危急。身為輪機長的湯寅山,曾在1946年到1950年初在「英國皇家海軍大學」受訓四年,學過潛水艇及船舶的各種修理,對船舶的修理很熟悉,他馬上帶人堵漏搶修,「用鋼板把洞堵起來。」
當時船上有船員135人及補充上前線的陸海官兵600人,還裝有七、八噸的物資,除了有八人犧牲外,船上其餘共700多人都生還,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一發魚雷命中艦尾造成嚴重損傷, 不過本艦居然未沉沒,後來還送往菲律賓蘇比克灣美國海軍基地整修,服役到2010年才除役。

參見──大紀元:《八二三砲戰60周年 92歲親歷者憶中海艦/2018.08.20 》。

(註二)抗戰勝利後,美國海軍將二戰大量建造的各式登陸艦艇援助盟友,其中有一批兩棲登陸艇,當時依照噸位(排水量)分級,正好4個等級,分別是坦克(戰車)登陸艦(LST/中字號)、中型(機械)登陸艦(LSM/美字號)、步兵登陸艇(LCI/聯字號)、通用登陸艇(LCU/合字號、合字級)。當時中美關係良好,蔣介石核定這四種登陸艦艇分別以「中、美、聯、合」為命名,即──中字號、美字號、聯字號、合字號。1947年(民國36年)海軍共接收了10艘中字號坦克(戰車)登陸艦、6艘美字號中型(機械)登陸艦,這些登陸艦構成了國軍運輸艦的主力。

參見──

(Ⅰ)《中國軍艦史月刊》之【中美聯合】。

(Ⅱ)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軍事史略編撰小組:《中華民國一百年軍制史》(老戰友工作室軍事文粹部),p35。

(註三)參見──《老戰役的故事》(海軍艦隊司令部),p135。

(註四)參見──《榮光雙周刊》之池江淮【勇戰敢戰~不放棄同袍】(八二三砲戰60周年專刊/民國107年8月2日)。

(註五)其中「中海艦」官兵受傷12人、陣亡8人。

鄭本基回憶,艦上官兵陣亡8人,搭載的陸軍死了20多人,軍艦回到澎湖,陸軍把遺體領走,但海軍一時卻沒人來處理;眼看天氣炎熱,屍體開始發臭,只得下令先變賣船上存糧,先買棺材入殮,沒想到火葬場柴油都被陸軍用光,只好用船上柴油應急。他親自為8名官兵撿骨,再派輔導長一一送回家中

參見──

(Ⅰ)張明初:《九二海戰 誓死抗敵》(榮光周刊第2352期/八二三專刊/2018年 9月05日發行)。

(Ⅱ)程嘉文:《追憶台海戰役 老兵搭艦祭英靈》(聯合報/2010.08.29)。  

(註六)參見──《老戰役的故事》(海軍艦隊司令部),p153。

(註七)參見──布魯斯․艾里曼(吳潤璿譯):《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八旗文化),p46。
另參註二。

(註八)參見──《海軍機械學校四十四年班(第五期)畢業同學錄》。

(註九)參見──諸葛文武:《臺海十大戰役》(風雲論壇),p211。

(註十)1999年(民國88年)7月1日,原「海軍第一造船廠」與「海軍第四造船廠」併編為「海軍左營造船廠」。之後因應國軍精實案組織再造及一軍區司令部裁撤,2000年(民國89年)8月1日將「海軍左營造船廠」擴編成立「海軍左營後勤支援指揮部」。

(註十一)參見──程嘉文:《海軍現存唯一戰功艦 恐怕還是保不住?》(2018年(民國107年)3月15日/聯合報)。

(註十二)參見──李金生:《中海艦戰功彪炳重返金門英雄島》(2015年(民國104年)1月25日/中時電子報)

(註十三)參見──

(Ⅰ)Jedi的軍事小站:《中海號戰車登陸艦除役》。

(Ⅱ)《維基百科》之【中海級戰車登陸艦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